成语拼音:mán tiān mèi dì
成语解释:指无限制地隐瞒一切真实情况骗人
成语出处:金 马钰《满庭芳 叹世》词:“镇日谩天昧地,不顾神明。”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欺骗人
繁体字形:謾天昧地
英文翻译:Invective
谩:[màn]轻蔑,没有礼貌:谩骂。[mán]欺骗;蒙蔽。
天:1.天空:顶天立地。太阳一出满天红。2.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天棚。天窗。天桥。3.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有时专指白天:今天。过了冬至,天越来越长了。4.用于计算天数:每天。第二天。三天三夜。忙了一天,晚上早点儿休息吧。5.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五更天。天儿还早呢。6.季节:春天。冷天。三伏天。黄梅天。7.天气:阴天。天晴。天冷了。8.天然的;天生的:天性。天资。天足。9.自然界:天灾。人定胜天。10.姓。
昧:1.糊涂;不明白:蒙昧。愚昧。素昧平生(一向不认识)。2.隐藏:拾金不昧。昧良心。3.昏暗:幽昧。4.冒犯;冒昧:昧死。
地:[dì]1.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2.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3.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4.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5.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6.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7.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8.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地以处。9.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10.底子:质地。[de]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地走。
什么是“谩天昧地”?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描述的是一种极端的欺骗行为——大到可以蒙骗天地,小到能混淆是非。比如有人为了掩盖错误,编造了一个看似完美的谎言,甚至拉拢他人一起圆谎,这就是典型的“谩天昧地”。
举个例子:一家公司财务报表被曝造假,高层却联合审计机构篡改数据,对外宣称“业绩稳健增长”。这时,员工私下感叹:“这简直是谩天昧地,真当股东们不会查账吗?”这种系统性欺骗为何总能暂时得逞?因为人们往往更愿意相信表面光鲜的假象,而忽略背后暗藏的裂痕。
生活中是否也存在“谩天昧地”的现象?当然有。比如朋友A弄坏了你的相机却谎称“被快递摔坏”,还把责任推给物流公司。当你发现快递包装完好无损时,他突然改口说“可能记错了”。这种前后矛盾的谎言看似拙劣,实则反映了人性中逃避责任的惯性思维。
如何应对这种混淆视听的行为?个人认为关键在于保持清醒的独立思考。就像面对网络谣言时,不妨多问一句:“这个说法有证据吗?逻辑是否自洽?”比如某品牌宣称产品“100%天然”,实际成分表却出现化学添加剂,消费者若能主动查证,就能识破这种“谩天昧地”的营销话术。
有趣的是,成语背后也藏着文化密码。古人用“天地”象征终极真理,而现代人或许更习惯用事实核查和多方验证来破除迷雾。当遇到刻意模糊真相的情况时,我们不妨记住:再精巧的谎言也怕追问,再华丽的伪装终会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