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óu wú yí ér
成语解释:遗谞:才智不足之处。所设计谋没有不足之处。形容计谋周密,十分稳妥。
成语出处:晋·陆机《辩士论》:“骆统、刘基强谏以补过,谋无遗谞,举不失策。”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非常准确
繁体字形:謀無遺谞
英文翻译:To have no intention
谋:1.主意;计谋;计策:阴谋。足智多谋。2.图谋;谋求:谋生。谋害。为人类谋福利。3.商议:不谋而合。4.姓。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毋”。5.姓。[mó]见【南无】。
遗:[yí]1.遗失。2.遗失的东西:路不拾遗。3.遗漏:遗忘。补遗。4.留下:遗迹。遗憾。不遗余力。5.专指死人留下的:遗容。遗嘱。遗著。6.排泄大小便或精液(多指不自主的):遗矢。遗尿。遗精。[wèi]赠与;送给:遗之千金。
谞:1.才智。2.计谋。
“谋无遗谞”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拆开来看其实很有画面感。“谋”是谋划,“遗”指遗漏,“谞”则代表才智,合起来可以理解为“谋划时连最细微的智慧都不放过”。比如一位妈妈给孩子策划生日派对,从气球颜色到蛋糕口味都反复推敲,生怕哪个环节让小朋友失望,这种追求完美的筹备状态就很贴近成语的意境。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普通的事前准备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无遗谞”强调的不仅是周全,更是对潜在变数的预判。比如某公司推出新产品前,市场部不仅准备了常规宣传方案,还针对可能出现的物流延误、舆情危机等制作了五套应急预案,这种把聪明才智用到极致的做法,正体现了“谋无遗谞”的精髓。
在实际生活中,这个成语给我们什么启发?我个人认为它提醒我们:重要的不是计划本身,而是思考的穿透力。就像下棋高手走一步看三步,真正高明的谋划会提前捕捉到他人忽略的细节。有次帮朋友策划求婚仪式,我们连当天可能的天气变化、路人围观情况甚至戒指尺寸误差都做了备案,结果当天突降大雨,提前准备的透明雨棚反而让现场更显浪漫。
不过也要注意,过度追求“无遗谞”可能陷入纠结。曾有位创业者把商业计划书修改了三十多版,连页脚字体都要反复调整,反而耽误了产品上市时机。这让我想到:智慧的火花和执行的魄力需要平衡,就像厨师既要讲究食材搭配,也要掌握火候时机。当我们运用这个成语时,不妨把它当作提升思维锐度的工具,而不是束缚行动的枷锁。
观察历史故事会发现,诸葛亮草船借箭、张良运筹帷幄这些经典案例,本质上都是“谋无遗谞”的生动写照。他们不仅考虑敌我兵力,连季节风向、地形特征这些变量都纳入计算。现代人处理复杂项目时,其实也在延续这种思维传统——区别只在于我们把竹简换成了电子表格,把烽火台变成了数据看板。
最后值得思考的是: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个成语是否会有新解读?当AI能帮我们分析百万级数据变量时,人类的“谋无遗谞”更应该聚焦在机器无法替代的部分,比如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对价值观的权衡,以及面对不确定性时的创意突破。这或许能为我们打开新的思考维度:既要善用工具追求周密,也要保持人性的温度与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