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chǎn cí lìng sè
成语解释:说奉承人家的话,扮作讨好人家的表情。《东周列国志》八○回:“勾践为人机险,今为釜中之鱼,命制庖人故谄词令色,以求免刑诛。”
成语出处:《东周列国志》八○回:“勾践为人机险,今为釜中之鱼,命制庖人故谄词令色,以求免刑诛。”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讨好别人
繁体字形:諂詞令色
英文翻译:Flattering words make color
谄:巴结;奉承:谄笑。
词:1.(词儿)说话或诗歌、文章、戏剧中的语句:戏词。义正词严。词不达意。他问得我没词儿回答。2.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做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3.语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
令:[lìng]1.命令。2.使得:令人兴奋。3.美好:令名。4.敬辞。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令兄(称对方的哥哥)。5.时节:冬令。6.古代官名:县令。7.古又同“鸰(líng)”。[líng]1.〔令狐〕2.古地名。在今山西临猗一带。3.复姓。[lǐng]量词。原张的纸五百张为一令。
色:[sè]1.颜色:红色。绿色。2.脸上的表情:喜形于色。色厉内荏。3.情景;景象:景色。荷塘月色。4.种类:各色货品。花色齐全。5.质量:成色。足色。6.情欲。7.妇女的美好容貌:姿色。色艺双绝。[shǎi]同“色(sè)”。用于一些口语词,如“落(lào)色”“捎(shào)色”等。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们总是满脸堆笑,嘴上像抹了蜜似的,说话时还配合夸张的肢体动作。这种刻意讨好的表现,正是"谄词令色"的典型写照。
举个现实中的例子:公司茶水间里,小王端着咖啡对部门经理说:"张总今天的领带真有品味,听说您上季度带的团队又创了销售纪录?要我说咱们部门少了谁都行,就是不能没有您这根定海神针!"这时走廊转角处,两个路过的同事相视苦笑——他们知道这个项目其实是团队熬夜三个月共同完成的。
可能有人要问:这不就是普通的赞美吗?区别在于真诚程度。正常赞美是基于具体事实的认可,比如"您上周提出的营销方案确实帮我们打开了新市场";而谄词令色往往脱离实际,像"您真是百年不遇的商业奇才"这种空泛的吹捧,目的性过于明显。
这种现象在历史长河里也不少见。《史记》记载,秦二世时期有个叫赵高的宦官,他总在朝堂上说"陛下圣明远超三皇五帝",私下却策划着篡权。这种两面派的奉承手段,最终加速了秦王朝的覆灭。可见谄媚之词就像包着糖衣的毒药,短期可能见效,长远必遭反噬。
在我看来,现代社会更应警惕"高级版"谄词令色。比如某些直播间里,主播对着镜头激情喊话:"家人们今天这个价格真的是亏本回馈!"又或者职场新人把"前辈您简直是我的偶像"当作口头禅。这些行为看似无害,实则消解了真诚交流的价值。
值得玩味的是,心理学研究发现,长期使用谄媚手段的人,反而容易陷入自我认知失调。他们就像戴着微笑面具的演员,演得越投入,面具下的真实表情就越模糊。这提醒我们:与其费心钻研讨好技巧,不如培养真诚赞美的能力——前者只能换来短暂好处,后者才能建立持久信任。
下次遇到过分热情的赞美时,不妨在心里打个问号:这些话里有多少真实成分?就像品鉴美食需要味觉,识别谄词令色也需要培养自己的"社交味蕾"。毕竟,健康的人际关系,永远建立在真实的土壤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