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tiáo hé dǐng nài
成语解释:鼎:古代烹调食物的器具,三足两耳;鼐:大鼎。于鼎鼐中调味。比喻处理国家大事。多指宰相职责。
成语出处:《旧唐书·裴度传》:“果闻勿药之喜,更喜调鼎之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多指宰相职责
繁体字形:調咊鼎鼐
英文翻译:harmonious
调:[diào]1.乐曲;乐谱:曲调。采菱调。2.乐曲定音的基调或音阶:C大调。五声调式。3.语音上的声调:调号。调类。4.说话的腔调:南腔北调。5.口气;论调:一副教训人的调。两人人的发言是一个调。6.人所蕴含或显露出来的风格、才情、气质:情调。格调。7.选调;提拨:从基层调选干部。8.调动:岗位调整。9.征集;征调:调有余补不足。10.调查:调研。内查外调。11.提取、调取(文件、档案等):调档。12.调换:调座位。[tiáo]1.搭配均匀,配合适当:调和。调谐。风调雨顺。饮食失调。2.使搭配均匀,使协调:调配。调味。3.调停使和解(调解双方关系):调停。调处。4.调剂:以临万货,以调盈虚。5.调理使康复:调养。调摄。6.调教;训练:有膂力,善调鹰隼。7.挑逗;戏弄:调笑。调情。调戏。酒后相调。[zhōu]朝,早晨:《广韵·平尤》:“调,朝也。”
和:[hé]1.平和;和缓:温和。柔和。和颜悦色。2.和谐;和睦:和衷共济。弟兄不和。3.结束战争或争执:讲和。媾和。军阀之间一会儿打,一会儿和,弄得百姓不得安生。4.(下棋或赛球)不分胜负:和棋。和局。末了一盘和了。5.姓。6.连带:和盘托出。和衣而卧(不脱衣服睡觉)。7.引进相关或比较的对象:他和大家讲他过去的经历。柜台正和我一样高。8.表示联合;跟;与:工人和农民都是国家的主人。9.加法运算中,一个数加上另一个数所得的数,如6+4=10中,10是和。也叫和数。10.指日本:和服。[hè]1.和谐地跟着唱:曲高和寡。一唱百和。2.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奉和一首。[huò]1.粉状或粒状物掺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使成较稀的东西:和药。藕粉里和点儿糖。2.用于洗东西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衣裳已经洗了三和。二和药。[huó]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有黏性:和面。和泥。和点儿水泥把窟窿堵上。[hú]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鼎:1.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2.比喻王位、帝业:定鼎。问鼎。3.大:鼎力。鼎言。4.锅。5.姓。6.正当;正在:鼎盛。
鼐:大鼎。
“调和鼎鼐”这个成语,乍一听可能有点陌生,但它背后其实藏着有趣的生活智慧。字面意思是“调和鼎中食物的味道”,但实际用来比喻协调复杂关系或平衡多方利益的能力。比如一个项目经理在团队中既要安抚技术员的急躁,又要满足客户频繁改需求的要求,还能让设计师保持创意热情,这种“和稀泥”的功夫,用“调和鼎鼐”形容就特别贴切。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普通的管理协调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这个成语强调“在矛盾中找平衡”。就像火锅店的厨师,既要用辣油满足重口味食客,又要用清汤锅照顾养生族,还要确保两种汤底不串味——这种既要又要还要的平衡术,才是“调和鼎鼐”的精髓。
日常中我们其实都在实践这个成语。比如家庭群里,年轻人在表情包轰炸和长辈的养生帖之间找到对话节奏;小区物业在养狗业主和怕狗邻居之间制定遛狗公约。这些看似普通的调解,本质上都是在不同诉求的“鼎”里调制和谐的“味道”。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在互联网时代反而更有生命力。就像算法推荐既要精准又要避免信息茧房,社交媒体既要鼓励表达又要控制网络暴力。这些现代社会的复杂平衡,本质上都是升级版的“调和鼎鼐”。下次遇到需要兼顾多方的难题时,不妨想想这个成语——它提醒我们,解决问题不一定要非此即彼,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往往才是破局的关键。
最后分享个冷知识:古代青铜鼎的足部其实有温度调节孔,这种设计本身就在践行“调和”理念。或许我们的生活也需要这样的“透气孔”,既保持热情又不至于过热,在张弛有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