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ǐng hái gǔ
成语解释:请:求。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指告老还乡
繁体字形:請骸骨
英文翻译:Please skeleton
请:1.请求:请教。请假。请人帮忙。你可以请老师给你开个书目。2.邀请;聘请:催请。请客。请医生。请人作报告。3.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您请坐。请准时出席。4.旧时指买香烛、纸马、佛龛等。5.姓。
骸:1.骸骨:四肢百骸。2.借指身体:形骸。病骸。遗骸。
骨:[gǔ]1.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2.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3.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4.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gū]1.〔骨朵儿〕尚未开放的花朵。2.〔骨碌〕滚动(“碌”读轻声)。
“骸骨”在成语中常用来比喻事物的根本或残留痕迹。比如“积毁销骨”,原意是流言多了连骨头都能腐蚀,现在多用来形容舆论的杀伤力。举个例子:“网络时代谣言传播极快,若不及时澄清,积毁销骨的效果可能让企业一夜之间失去信誉。”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成语总用骸骨表达负面含义?”其实这和古代生死观有关。古人认为骸骨象征生命的终结,自然容易联想到衰败、消逝等意象。比如成语“冢中枯骨”就用来讽刺空有地位却无真才实学的人:“那位领导若继续纸上谈兵,迟早会沦为员工眼中的冢中枯骨。”
不过也有例外。“千金市骨”这个成语就展现了积极面:战国时期燕昭王用五百金买千里马骨头,吸引来真正的良驹。现在常用来比喻求贤若渴的态度。“创业公司用百万年薪招聘实习生,看似荒唐,实则是千金市骨的现代版演绎。”这提醒我们,表象之下可能藏着更深层的智慧。
我观察到现代人使用这类成语时,常忽略其历史背景。比如“刻骨铭心”本指伤痛深入骨髓,如今却被广泛用于描述甜蜜回忆。“那场海岛婚礼的每个细节,都成了新人刻骨铭心的浪漫印记。”这种语义迁移恰恰说明语言始终在随着时代呼吸。
当我们在文献中看到“曝骨原野”这样触目惊心的成语时,与其单纯复述字面意思,不如思考其警示价值。“这个化工厂若再不升级环保设备,周边生态恐将面临曝骨原野般的灾难。”传统文化意象与现代社会的结合,反而能唤醒更强的现实共鸣。
语言就像流动的河床,成语则是沉淀其中的鹅卵石。骸骨相关成语从冰冷的历史中走来,却在当代语境里获得了新的温度。下次遇到“析骸以爨”这类生僻词时,不妨试着拆解:“团队在项目截止前通宵加班,简直到了析骸以爨的拼命程度。”你会发现,古老的文化密码依然能精准解码现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