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uō cháng lùn duǎn
成语解释:同“说长道短”。
成语出处:汉·崔瑗《座佑铭》:“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嘴多
繁体字形:説長論短
英文翻译:discuss a variety of subjects
说:[shuō]1.用话来表达意思:我不会唱歌,只说了个笑话。2.解释:一说就明白。3.言论;主张:学说。著书立说。有此一说。4.责备;批评:挨说了。爸爸说了他几句。5.指说合;介绍:说婆家。6.意思上指:他这番话是说谁呢?[yuè]同“悦”。[shuì]用话劝说使人听从自己的意见:游说。
长:[cháng]1.两点之间的距离大(跟“短”相对)。a)指空间:这条路很长。长长的柳条垂到地面。b)指时间:长寿。夏季昼长夜短。2.长度:南京长江大桥气势雄伟,铁路桥全长6772米。3.长处:特长。取长补短。一技之长。4.(对某事)做得特别好:他长于写作。5.(旧读zhàng)多余;剩余:长物。6.姓。[zhǎng]1.领导人:部长。校长。乡长。首长。2.生:长锈。山上长满了青翠的树木。3.生长;成长:杨树长得快。这孩子长得真胖。4.增进;增加:长见识。长力气。吃一堑,长一智。
论:[lùn]1.分析和说明道理:评论。议论。2.分析和说明道理的言论、文章或理论:舆论。社论。历史唯物论。3.评定;看待:论罪。相提并论。4.介词。按照:论堆卖。论件计工。[lún]〔论语〕儒家经典之一。孔子弟子编纂的有关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和弟子间的谈话,涉及政治、经济、教育、道德和哲学等,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宋代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短:1.两端之间的距离小(跟“长”相对)。a)指空间:短刀。裤子裁短了。b)指时间:短期。夏季昼长夜短。2.缺少;欠:理短。缺斤短两。别人都来了,就短他一个人了。短你三块钱。3.缺点:取长补短。说长道短。揭短儿。护短。
“说长论短”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谈论别人的优点和缺点”,但实际使用时更多指向对他人或事物的随意评价,甚至带有主观偏见。比如张三喜欢对同事的穿着指指点点:“小王的裙子太花哨了,像块窗帘布!”这种背后议论的行为,看似无关痛痒,却可能让被讨论者感到困扰。
为什么人们总爱对别人的生活说长论短?其实这和人类的社会属性有关。原始部落时期,评价同伴的行为是一种生存技能——判断谁更可靠、谁可能带来风险。但现代社会里,这种习惯逐渐演变为茶余饭事的谈资。就像李阿姨在菜市场边挑土豆边念叨:“听说隔壁老刘家儿子辞职了,现在的年轻人真不踏实!”这种议论背后,往往藏着评价者自身的焦虑或价值观。
有个职场案例值得思考:某公司新来的实习生用粉色头发扎了个丸子头,结果午休时三个部门同时议论“这孩子不够专业”。但真正影响工作质量的,难道不是业务能力而是发型颜色吗?这种现象反映出,人们容易用表面特征代替深度了解,就像用封面评判一本书。
说长论短就一定不好吗?我倒觉得要分情况。邻居王大爷常和棋友讨论社区改造方案,这种建设性讨论能推动问题解决。但若是像某些网络评论区那样,对明星私生活捕风捉影,就变成了无意义的消耗。关键区别在于:讨论是否基于事实,是否带有善意,以及是否在合适的场合。
观察身边会发现,热衷议论他人者往往有两个特征:要么生活单调需要话题填充,比如退休后突然清闲的张婶;要么内心缺乏安全感,像总爱比较孩子成绩的赵姐。这让我想到个有趣的现象——当一个人开始专注自我成长时,对他人生活的关注度会自然下降,就像登山者不会盯着山脚下的人群。
如何避免成为“说长论短”的参与者?有个简单方法:开口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事和我有关吗?”“我说的内容有证据吗?”“我的话会让世界更好吗?”这三个问题就像过滤器,能筛掉90%的无谓议论。毕竟,把精力放在提升自我认知上,比揣测他人生活更有建设性。
最后想说,适度讨论本是社会黏合剂,但需警惕它变成伤人暗器。就像老话讲的“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把握好这个尺度,既能保持人际温度,又不至于让舌头变成双刃剑。下次再听到议论声时,或许可以试试微笑着转移话题:“今天天气不错,要不咱们聊聊最近读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