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uō shí chí,nà shí kuài
成语解释:小说中的常用套语。意指事情发生的速度不是记叙速度所能跟得上的。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三回:“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分句;旧小说用语
繁体字形:説時遲,那時快
英文翻译:It's late. It's fast
说:[shuō]1.用话来表达意思:我不会唱歌,只说了个笑话。2.解释:一说就明白。3.言论;主张:学说。著书立说。有此一说。4.责备;批评:挨说了。爸爸说了他几句。5.指说合;介绍:说婆家。6.意思上指:他这番话是说谁呢?[yuè]同“悦”。[shuì]用话劝说使人听从自己的意见:游说。
时:1.时间(对空间而言):时空观念。2.时代;时候:古时。唐时。战时。3.时间单位。旧指时辰,现指小时,即一日(一个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4.指规定的时间:按时上班。过时作废。5.季节:四时如春。6.现在的;当时的:时事。时兴。7.时俗;时尚:入时。8.副词。时常:时时。时有错误。9.有时候:时阴时晴。10.时机:不误农时。
迟:1.慢:迟缓。事不宜迟。2.比规定的时间或合适的时间靠后:迟到。昨天睡得太迟了。3.姓。
那:[nà]1.代词,那样:就那办吧!。要不了那多。那个人。那个脾气。2.连词,跟前面“如果”、“若是”等相应,表示申说应有的结果或做出判断:如果敌人不投降,那就消灭他。[nèi]“那”(nà)和“一”的合音,但指数量时不限于一:那个。那些。那年。那三年。[nā]姓。
时:1.时间(对空间而言):时空观念。2.时代;时候:古时。唐时。战时。3.时间单位。旧指时辰,现指小时,即一日(一个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4.指规定的时间:按时上班。过时作废。5.季节:四时如春。6.现在的;当时的:时事。时兴。7.时俗;时尚:入时。8.副词。时常:时时。时有错误。9.有时候:时阴时晴。10.时机:不误农时。
快:1.速度高;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短(跟“慢”相对):快车。快步。又快又好。他进步很快。2.快慢的程度:这种汽车在柏油路上能跑多快?3.赶快:快来帮忙。快送医院抢救。4.快要;将要:你再等一会儿,他快回来了。他从事教育工作快四十年了。5.灵敏:脑子快。眼疾手快。6.(刀、剪、斧子等)锋利(跟“钝”相对):菜刀不快了,你去磨一磨。7.爽快;痛快;直截了当:快人快语。8.愉快;高兴;舒服:快感。拍手称快。大快人心。9.旧时指专管缉捕的差役:捕快。马快。10.姓。
“说时迟,那时快”这成语到底怎么用?举个具体场景:绿灯刚亮,旁边电动车突然窜出,司机一脚急刹,差点撞上。这时候旁边人感叹:“说时迟,那时快,这刹车反应绝了!”你看,短短七个字,瞬间把惊险和速度感拉满。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眨眼间”“一瞬间”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动作的对比张力。比如篮球比赛最后3秒,运动员从抢断到压哨三分命中,观众还没反应过来,球已入网。这种“语言描述赶不上现实速度”的落差感,才是成语的灵魂。
再举个反常识的例子:同事吐槽工作流程繁琐,你突然插话:“说时迟,那时快,领导已经批了简化方案。”这里用反差制造幽默效果——看似漫长的流程,实际解决得比吐槽还快。这种灵活用法,恰恰说明汉语的生动性。
个人觉得,这个成语特别适合形容“意料之外的迅速”。就像上周邻居家阳台花盆被风吹落,楼下大爷一个箭步接住,周围人刚发出惊呼,危机已经解除。这种“语言滞后于现实”的戏剧性,在日常交流中特别有画面感。
下次遇到类似场景不妨试试看。比如孩子写作业磨蹭两小时,最后十分钟突然文思泉涌,这时候来句:“说时迟,那时快,作业本上已经写满答案。”既有调侃意味,又暗含对效率突变的惊叹,比单纯说“真快”有趣得多。
语言就像工具箱,关键看你怎么组合使用。同一个成语,放在不同场景能碰撞出新鲜感。重要的是抓住“叙述速度跟不上事件速度”这个内核,剩下的就看临场发挥了。生活中处处是素材,不妨多留心观察这些“时间差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