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uáng shí huò zhòng
成语解释:指欺骗迷惑世人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陈蕃传》:“况乃寝宿冢藏,而孕育其中,诳时惑众,诬污鬼神乎?”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指欺骗迷惑世人
繁体字形:誑時惑衆
英文翻译:Take advantage of the time to confuse people
诳:1.欺骗;骗:诳语。你别诳我。2.用言语或行动逗引人以取乐:他是和你诳哩。
时:1.时间(对空间而言):时空观念。2.时代;时候:古时。唐时。战时。3.时间单位。旧指时辰,现指小时,即一日(一个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4.指规定的时间:按时上班。过时作废。5.季节:四时如春。6.现在的;当时的:时事。时兴。7.时俗;时尚:入时。8.副词。时常:时时。时有错误。9.有时候:时阴时晴。10.时机:不误农时。
惑:1.疑惑;迷惑:惶惑。大惑不解。智者不惑。2.使迷惑:惑乱。惑人耳目。谣言惑众。
众:1.许多(跟“寡”相对):众多。众人。寡不敌众。众志成城。2.许多人:听众。观众。群众。众所周知。3.姓。
“诳时惑众”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但它背后的意思其实很贴近生活。比如有人散布“吃茄子能治癌症”的谣言,说得头头是道,甚至配上虚假的“专家采访”,这就是典型的诳时惑众——用夸张的谎言欺骗大众,扰乱正常认知。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这种成语在现代社会依然重要?”答案很简单:信息爆炸时代,真假难辨的内容太多了。比如某网红声称“每天五分钟运动就能月瘦20斤”,吸引无数人跟风,结果反而导致健康问题。这种利用人们对捷径的渴望来博取关注的行为,不正是诳时惑众的翻版吗?
再看历史典故,明代《醒世恒言》里有个算命先生,谎称天降灾祸,吓得百姓纷纷掏钱买符咒。这和现在某些自媒体制造焦虑、贩卖“课程”的套路如出一辙。不同的是,古人用符咒,今人用知识付费,但诳时惑众的本质从未改变。
我个人认为,这个成语的警示意义在今天尤为突出。当朋友圈充斥着“不转不是中国人”的帖子,当直播间里“最后一天亏本甩卖”的叫卖不绝于耳,学会识别这些诳时惑众的把戏,就像给大脑装了杀毒软件。记住:越是耸人听闻的消息,越要多个心眼查证。
或许你会好奇:“普通人该怎么防范?”关键在于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遇到“震惊体”新闻时,先别急着转发,不妨搜索权威媒体核实;看到“稳赚不赔”的投资宣传,多问几个为什么。就像老话说的:“谣言止于智者”,而智者的智慧,往往始于对诳时惑众的本能警惕。
语言是面镜子,照出时代的影子。当“诳时惑众”从古籍走入现实,它提醒我们: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保持清醒比盲目追随更重要。毕竟,真相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