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é qǔ áo yá
成语解释:形容文句艰涩,不通顺畅达。
成语出处:明·宋濂《文原》:“予窃怪世之为文者,不为不多,骋新奇者,钩摘隐伏,变更庸常,甚至不可句读,且曰:不诘曲聱牙非古文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文章与说话
繁体字形:詰麯聱牙
英文翻译:Awkward
诘:[jié]诘问:盘诘。反诘。诘责。[jí][诘屈聱牙](jíqūáoyá)同“佶屈聱牙”。
曲:[qǔ]1.一种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行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一支曲可以单唱,几支曲可以合成一套,也可以用几套曲子写成戏曲。2.(曲儿)歌曲:曲调。戏曲。小曲儿。高歌一曲。3.歌谱:《义勇军进行曲》是聂耳作的曲。[qū]1.弯曲(跟“直”相对):曲线。曲尺。弯腰曲背。山回水曲。曲径通幽。2.使弯曲:曲肱而枕(肱:胳膊)。曲突徙薪。3.弯曲的地方:河曲。4.不公正;无理:是非曲直。5.姓。6.用曲霉和它的培养基(多为麦子、麸皮、大豆的混合物)制成的块状物,用来酿酒或制酱。
聱:见〖佶屈聱牙〗。
牙:1.人和高等动物咬切、咀嚼食物的器官,由坚固的骨组织和釉质构成。人的牙按部位和形状的不同,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通称牙齿,也叫齿。2.特指象牙:牙筷。牙章。牙雕。3.形状像牙齿的东西:牙子。4.姓。5.牙子2:牙行。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景?比如某天读到一篇学术论文,满篇都是“后现代解构主义对跨文化叙事的颠覆性重构”这类术语,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却像天书。这时候你可能会嘀咕:“作者到底想说啥?能不能好好说话?”其实这就是典型的“诘曲聱牙”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核心问题在于表达者与接收者的认知差。就像程序员用专业术语给老奶奶讲解代码优化,老奶奶只会看到对方嘴唇在动。这里有个认知误区:很多人以为用复杂词汇能彰显专业,其实真正的高手能把深奥道理讲得连小学生都听懂。想想霍金的《时间简史》,连黑洞理论都能用日常比喻说清楚。
上周在咖啡馆听到个真实案例。两位设计师讨论方案时,甲方突然打断:“别说什么‘负空间美学’了,直接告诉我留白区域怎么引导顾客视线。”这个场景生动说明:专业场合也需要“翻译”思维。就像把“多维用户体验优化”翻译成“让用户点外卖少划三次屏幕”,后者明显更直击要害。
个人觉得,文字就像工具刀,锋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找准切口。见过最聪明的表达者,是能把《相对论》原理用“双胞胎坐高铁”的比喻说明白的人。这让我想起建筑大师贝聿铭的话:“好的设计不需要说明书。”真正优质的内容,应该像顺着山坡滚下的水珠,自然流进听众心里。
下次当你准备写报告或做演讲时,不妨做个“电梯测试”:假设在30秒的电梯行程里,你能把核心观点说明白吗?这个思维训练能有效避免绕弯子。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清晰表达正在成为稀缺能力。希望我们都能成为“复杂问题的翻译官”,让每个观点都能轻装上阵,精准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