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ī jiā sān mèi
成语解释:作诗的诀窍。
成语出处:宋·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詩家三昧
英文翻译:Poetic samadhi
诗:1.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生活、抒发情感。2.(Shī)姓。
家:[jiā]1.“傢”是“家伙”、“家具”、“家什”的“家”的繁体字。2.家庭的住所:回家。这儿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在上海。3.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我找到营部,刚好营长不在家。4.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农家。渔家。船家。东家。行(háng)家。5.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家。画家。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6.学术流派:儒家。法家。百家争鸣。一家之言。7.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上家。下家。公家。两家下成和棋。8.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家父。家兄。9.人工饲养或培植的(跟“野”相对):家畜。家禽。家兔。家鸽。家花。10.姓。[jia]1.后缀。2.用在某些名词后面,表示属于那一类人:女人家。孩子家。姑娘家。学生家。3.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指他的妻子(qī·zi):秋生家。老三家。[jie]用在修饰语后,相当于“地”、“的”,如“整天家、成年家”。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昧:1.糊涂;不明白:蒙昧。愚昧。素昧平生(一向不认识)。2.隐藏:拾金不昧。昧良心。3.昏暗:幽昧。4.冒犯;冒昧:昧死。
提到"诗家三昧"这个成语,很多人会疑惑:这究竟指什么?其实它源自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比喻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就像厨师掌握火候的诀窍,画家捕捉光影的直觉,诗人也需要这种浑然天成的创作状态。
举个具体例子: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为什么这两句能传诵千年?因为诗人不仅写出了瀑布的壮观,更在字词选择、节奏把控中展现出对诗歌本质的深刻理解——这就是"三昧"的体现。就像篮球运动员的肌肉记忆,诗人也需要将技巧内化为本能。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现代写作有关系吗?其实任何创作领域都存在类似的"三昧"。新媒体时代的爆款文案,往往在洞察人性与把握节奏中找到平衡点。比如短视频脚本里那句"家不是房子,是推开门说'我回来了'的瞬间",同样需要抓住情感共鸣的核心要义。
个人认为,诗家三昧的本质是"忘技而不离技"。就像学自行车,初学时总盯着踏板,熟练后反而能感受风的流动。创作者需要经历刻意练习的阶段,最终达到自然流露的境界。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反复打磨,就像陶艺家在无数次拉坯中才找到泥料的最佳状态。
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这种专注力尤为珍贵。当我们刷着短视频、吃着快餐内容时,或许可以尝试慢下来:读诗时留意字词间的呼吸感,写作时关注思绪的自然流淌。或许某次灵光乍现的瞬间,我们也能触摸到属于自己的"三昧"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