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ī yǐ yán zhì
成语解释: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志趣。亦作“诗言志”、“诗以道志”。
成语出处:《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詩以言志
英文翻译:convey ambition through poems
诗:1.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生活、抒发情感。2.(Shī)姓。
以:1.用;拿:以少胜多。晓之以理。赠以鲜花。2.依;按照:以次。以音序排列。3.因:何以知之?。不以人废言。4.表示目的:以广视听。以待时机。5.于;在(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6.跟“而”相同:城高以厚,地广以深。7.姓。8.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以前。以上。三日以后。县级以上。长江以南。五千以内。二十岁以下。
言:1.话:言语。语言。格言。诺言。发言。有言在先。言外之意。2.说:言之有理。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3.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五言诗。万言书。全书近二十万言。4.姓。
志:1.志向;志愿:立志。得志。志同道合。2.志气;意志:人穷志不短。3.姓。4.称轻重;量长短、多少:用秤志志。拿碗志一志。5.记:志喜。志哀。永志不忘。6.文字记录:杂志。县志。《三国志》。7.记号:标志。
“诗以言志”这个成语,出自《尚书·舜典》,意思是说诗歌可以表达人的志向和情感。比如李白写“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短短两句诗,既展现了他的自信,也暗含了豁达的人生观。这里有个问题:古人为什么非要用诗来说心里话?其实啊,古代没有朋友圈和短视频,诗歌就是他们最直接的“情绪出口”——既能含蓄地表达,又能被后人传唱,一举两得。
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陶渊明辞官后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面看是田园生活的记录,实际上藏着他对官场的不屑和对自由的追求。这种“说反话”的艺术,可比现代人发个辞职宣言高明多了。这时候可能会想:为什么现代人很少用诗歌表达志向了?倒不是说写诗过时了,而是表达方式变多了——有人写公众号,有人拍Vlog,本质上都是“言志”的新载体。
有个有趣的对比: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种逆境中的洒脱,和现代人遇到挫折后发励志文案,本质上都是通过创作传递态度。差别在于,古人用平仄押韵的格式增加记忆点,我们则用表情包或流行语引发共鸣。
个人觉得,“诗以言志”在今天依然成立,只是形式更自由了。比如00后把人生理想写成说唱歌词,程序员用代码写藏头诗,本质上都是通过创造性表达传递价值观。当我们在短视频里听到“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其实和古人读“路漫漫其修远兮”时的感动,跨越千年却心意相通。
话说回来,为什么文字总能承载志向?或许因为语言经过锤炼后,会产生超越时空的穿透力。就像王勃写“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千多年后的学生还能用它当座右铭。这种传承本身,就是人类精神世界最奇妙的连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