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ī shū fà zhǒng
成语解释:比喻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作风。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外物》:“儒以诗礼发冢。”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詩書發塚
英文翻译:The grave of poetry and books
诗:1.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生活、抒发情感。2.(Shī)姓。
书:1.写字;记录;书写:书法。大书特书。振笔直书。2.字体:楷书。隶书。3.装订成册的著作:一本书。一部书。一套书。丛书。新书。古书。书店。4.书信:家书。书札。5.文件:证书。保证书。说明书。挑战书。白皮书。6.姓。
发:[fā]1.送出;交付:发货。分发。印发。发了一封信。2.发射:发炮。百发百中。3.产生;发生:发芽。发电。发水。发病。4.表达:发表。发布。发誓。发言。发议论。5.扩大;开展:发展。发扬。发育。6.因得到大量财物而兴旺:发家。暴发户。他这两年跑买卖可发了。7.食物等因发酵或水浸而膨胀:面发了。发海参。8.放散;散开:发散。挥发。蒸发。9.揭露;打开:发现。揭发。发掘。10.姓。[fà]头发:毛发。须发。白发。假发。理发。
冢:1.坟墓:古冢。2.山顶。
“诗书发冢”这个成语听起来文绉绉的,但背后藏着个挺有意思的场景——一个人一边捧着诗书假装读书,一边偷偷摸摸挖坟盗墓。这说的不就是“表面装文化人,背地干龌龊事”吗?比如有人开会时满嘴“行业趋势”“用户价值”,私下却克扣团队奖金;或是网红镜头前分享读书心得,转身就卖假货坑粉丝。
为什么总有人喜欢戴“文化面具”? 这种行为就像给脏手戴上白手套:诗书是挡箭牌,发冢才是真目的。古代科举考场外,常有考生摇头晃脑背《论语》,眼睛却瞟着隔壁的答卷;现在某些直播间里,主播拿着哲学书当背景板,话术全是“家人们赶紧下单”。这种反差背后,本质是利用文化符号给自己镀金,降低别人的防备心。
有个真实案例特别典型:某高校教授常年标榜“文人风骨”,被曝出课题经费里藏着私人奢侈品账单。这比直接贪钱更让人反感——就像看到有人用青花瓷碗装地沟油,文化的包装反而放大了行为的恶劣。
这种现象能完全避免吗? 我倒觉得不必太悲观。就像古董市场有赝品,但更多人真心爱文物。重要的是培养“看破画皮”的眼力:遇到满口仁义道德的人,别急着崇拜,看他如何处理利益冲突;碰到把“情怀”挂嘴边的人,观察他是否真的躬身入局。真诚或许会迟到,但时间终究会撕开所有伪装。
最近注意到个有趣变化:年轻人开始用“诗书发冢”形容某些带货直播间。主播前一秒还在读《瓦尔登湖》,下一秒就喊着“三二一上链接卖燕窝”。这种黑色幽默式的解构,反而让成语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它不再只是历史故事,而成了照妖镜,专门映照那些把文化当遮羞布的滑稽戏码。
说到底,读书的真价值不在封面有多旧,而在书页间的折痕有多深。那些需要靠“诗书”打掩护的行为,就像在沙滩上盖城堡,潮水一来就会现原形。与其费心扮演文化人,不如把力气花在真实的价值创造上,毕竟这个时代最稀缺的,恰恰是“里外如一”的坦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