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í
  • míng
  • zhì
  • shě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í míng zhì shěn

成语解释:识见明敏,智虑周详。

成语出处:宋·张琰《序》:“且夫识明智审,则虑事精而信道焉。”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識明智審

英文翻译:Knowing and judging

识明智审的意思

识:[shí]1.认得:识字。相识。2.知识:常识。学识。3.见解;辨别力:很有见识。远见卓识。[zhì]1.记住:博闻强识。2.标志;记号:款识。

明:1.明亮(跟“暗”相对):明月。天明。灯火通明。2.明白;清楚:问明。讲明。分明。去向不明。3.公开;显露在外;不隐蔽(跟“暗”相对):明说。明令。明沟。明枪易躲,暗箭难防。4.眼力好;眼光正确;对事物现象看得清:聪明。英明。精明强干。耳聪目明。眼明手快。5.光明:弃暗投明。明人不做暗事。6.视觉:双目失明。7.懂得;了解:深明大义。不明利害。8.表明;显示:开宗明义。赋诗明志。9.明明:你明知道他不会,干吗还要为难他呀?10.次于今年、今天的:明天。明晨。明年。明春。11.朝代,公元1368—1644,朱元璋所建。先定都南京,永乐年间迁都北京。12.姓。

智:1.有智慧;聪明:明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2.智慧;见识:足智多谋。智勇双全。吃一堑,长一智。3.姓。

审:1.详细;周密:详审。审慎。2.审查:审稿。审核。3.审问;讯问处理案件:审讯。审判。4.知道:未审近况如何?5.文言副词。的确;果然:审如其言。

成语评论

识明智审”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它其实特别接地气。简单说,就是“看得清、想得透、判断准”。比如你朋友想辞职创业,但又犹豫不决,这时候你帮他分析行业趋势、资金风险和个人优势,最后得出结论“现在不是好时机”,这就叫识明智审

问题来了:识明智审和普通分析有啥区别?关键在于是否结合了“智慧”和“审慎”。比如炒股时,有人跟风追涨杀跌,这叫冲动;而识明智审的人会研究财报、政策,甚至考虑国际局势,最后决定按兵不动。前者是本能反应,后者是理性判断。

我有个亲戚去年买房时特别典型。他不仅跑遍全城新盘,还查了十年内人口流动数据,甚至去市政网站翻规划文件。最后选了别人都不看好的郊区房,结果今年地铁开通,房价涨了30%。这种操作不是运气,而是典型的识明智审

有人问:现在信息爆炸,怎么做到识明智审我的经验是“三层过滤法”:先筛掉明显不靠谱的信息,再交叉验证关键数据,最后代入自身实际情况。就像网购前看差评,不是看有多少差评,而是看差评集中在包装破损还是产品质量。

工作中见过太多反面案例。比如某公司跟风做元宇宙项目,烧了千万才发现技术不成熟、用户没需求。要是他们当初能识明智审,至少该先做市场调研,而不是被概念冲昏头。这事让我明白:聪明和明智之间,隔着一条叫“审慎”的河。

最近发现,识明智审在人际关系中也管用。朋友找你借钱,别急着当老好人,先想想他过去的信用、借钱用途、偿还能力。这不是冷漠,而是对双方负责。毕竟用情感代替判断,最后往往人财两失。

说到底,这个成语最打动我的是“平衡感”。既要保持开放的认知,又要守住理性的底线。就像开车,既要看导航预判路线,又要随时注意刹车。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或许这就是最实用的生存智慧。

"识明智审"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