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ǎng 访
  • qīn
  • wèn
  • yǒu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fǎng qīn wèn yǒu

成语解释:访:拜访;问:问候。指拜访亲朋好友

成语出处:茅盾《后记》:“足有半年多不能读书作文,于是每天访亲问友,在一些忙人中间鬼混,消磨时光。”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拜访亲友

繁体字形:訪親問友

英文翻译:Visit relatives and friends

访亲问友的意思

访:1.访问;探问:访友。来访。2.向人询问调查:访查。采访。

亲:[qīn]1.有血统或夫妻关系的:亲属。亲人。亲缘。双亲(父母)。亲眷。2.婚姻:亲事。3.因婚姻联成的关系:亲戚。亲故。亲邻。亲朋。4.称呼同一地方的人:乡亲。5.本身,自己的:亲睹。亲聆。亲笔。6.感情好,关系密切:亲密。相亲。亲睦。亲疏。7.用嘴唇接触表示喜爱:亲吻。[qìng]〔亲家〕夫妻双方的父母彼此的关系或称呼(“家”读轻声)。

问:1.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情或道理请人解答:询问。问事处。不懂就问。答非所问。2.为表示关切而询问;慰问:问好。问候。3.审讯;追究:审问。问案。首恶必办,胁从不问。4.管;干预:过问。不闻不问。5.向(某方面或某人要东西):我问他借两本书。6.姓。

友:1.朋友:好友。战友。2.相好;亲近:友爱。友好。3.有友好关系的:友人。友邦。友军。4.姓。

成语评论

访亲问友”这个词,听起来像老黄历里的活动?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举个例子,小张过年回老家,专门抽出两天时间挨家拜访长辈,听三叔聊年轻时的趣事,陪姑姑包饺子——这种带着温度的互动,就是最鲜活的成语注解。

有人问:现在微信视频这么方便,何必舟车劳顿?关键在于,手机屏幕传递不了奶奶做红烧肉时的烟火气,也捕捉不到老同学重逢时眼角泛起的细纹。就像上周李姐特意跨省探望生病的老同事,病房里紧握的双手,比千条慰问消息更有治愈力。

现代人常抱怨社交浮于表面,或许正因少了这种脚踏实地的拜访。我邻居王老师有个习惯,每月选个周末约老朋友喝功夫茶,不带工作话题,只聊彼此近况。二十年坚持下来,这群人形成了超越利益的互助网络,去年有位遭遇裁员的中年邻居,就是通过这个圈子重获工作机会。

当然,拜访频率需要智慧把控。见过沉迷社交应酬的年轻人,每周辗转于各种聚会,结果身心俱疲。其实质量远比数量重要,与其走马观花式串门,不如选定几个知心人深度交流。就像作家刘墉说的:“关系的保鲜期,不在于见面次数,而在于心灵共鸣的时长。”

最近注意到个有趣现象:00后开始流行“串门式自习”。几个同学约着去彼此家里写作业,既完成学习任务,又自然融入家庭互动。这种新型拜访模式,既传承了传统智慧,又注入了时代活力,或许能给困在手机社交里的现代人带来启发。

说到底,访亲问友的本质是建立有温度的人际连接。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这种真实的触碰。下次准备给朋友发节日祝福时,不妨多加一句:“这周末有空吗?我带了你爱吃的绿豆糕。”或许,这就是让成语焕发新生的最好方式。

访亲问友的造句

  1. 造句 我们访亲问友,参加聚会,比平时的压力要大一些.
  2. 造句 张三现在不愿意在人前走动,访亲问友朋友聚会什么的那些社会活动,对他来说都是难心的事。
  3. 造句 传统的过新年,总是访亲问友你来我往大家喝酒吃饭互凑热闹,从正月初一可以走到初七。
  4. 造句 到家里后访亲问友转眼一礼拜过去了。
  5. 造句 宰牲典礼结束后,开始访亲问友,馈赠油香,主人按照传统礼节,摆出宴席,同食牛羊肉、糕点和瓜果等。
  6. 造句 胖虎口气讨好,认为访亲问友这个理由可以拉近他和女道士间的距离。
  7. 造句 顾青阳自与李迎分别后一路访亲问友,都打听不到无瑕的行踪,忽想道:“她在晋州长大,或许思乡回晋州了也未必。
  8. 造句 亲吻情人节,和爱人“卿卿我我”是必须滴,和家人“亲上加亲”是绝对滴,和朋友“亲如手足”是一定滴,努力做“亲仁善邻”是必要滴,和好运“沾亲带故”是没错滴,工作中“事必躬亲”是很累滴,有空闲“访亲问友”是幸福滴。愿今天起你和所有的好事“亲如一家”!

"访亲问友"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