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ǎng wén zhāng zì
成语解释:谓讲求文字工丽并张大其词。
成语出处:唐·孙樵《与高锡望书》:“夫史家条序人物,宜存警训,不当徒以官大庞浓,讲文张字。”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说话或文章等
繁体字形:講文張字
英文翻译:Writing and writing
讲:1.说:讲故事。2.解释;论述:讲明。讲课。这是一本讲语法的著作。3.商量;商谈:讲价。讲和。4.讲求;注重:讲卫生。讲政策。5.就某方面说:讲念书他不行,讲干活可是一把手。6.古又同“斠()(jiào)”。
文:1.字;语言的书面形式:甲骨文。英文。2.文章:散文。议论文。3.文言:半文半白。4.指文科:文理分科。5.非军事的。与“武”相对:文职。文武双全。6.柔和;不猛烈:文弱。文火。7.旧指礼节、仪式等:繁文缛节。8.指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文。水文。9.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文身。文双颊。10.文饰;掩饰:文过饰非。11.⑪量词。用于旧时的铜钱:一文不值。
张:1.使合拢的东西分开或使紧缩的东西放开:张嘴。张翅膀儿。张弓射箭。一张一弛。2.陈设;铺排:张灯结彩。大张筵席。3.扩大;夸张:虚张声势。4.看;望:东张西望。5.商店开业:新张。开张。6.a)用于纸、皮子等:一张纸。两张画。十张皮子。三张铁板。b)用于床、桌子等:一张床。四张桌子。七张犁。c)用于嘴、脸:两张嘴。一张脸。d)用于弓:一张弓。7.二十八宿之一。8.姓。
字:1.文字:汉字。识字。字体。字义。常用字。2.(字儿)字音:咬字儿。字正腔圆。他说话字字清楚。3.字体:篆字。柳字。宋体字。美术字。4.书法作品:字画。一幅字。5.字眼;词:他说行,谁还敢说半个“不”字。6.字据:立字。收到款子,写个字儿给他。7.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叫“字”:岳飞字鹏举。曾巩字子固。8.俗指电表、水表等指示的数量:这个月电表走了50个字,水表走了20个字。9.许配:待字。10.姓。
说到“文”和“字”相关的成语,许多人可能觉得离生活有点远,但仔细一想,它们其实藏在日常对话里。比如有人夸你“文不加点”,意思是说你写文章一气呵成不用修改——这可比单纯说“厉害”更有画面感。再比如朋友提醒你“字斟句酌”,表面上说“每个字都要仔细推敲”,实则暗示你说话别太随便。
为什么成语能让表达更生动?想象你看到同事熬夜赶方案,如果说“你真是焚膏继晷”,既点出了他的勤奋,又避免了“拼命三郎”这种老套形容。成语用简短的四个字,就能触发听众对历史典故或文化意象的联想,让语言瞬间立体起来。
记得有次开会,领导说某项目需要“文韬武略”,原本沉闷的会议室突然活跃了——有人理解为“策略要周全”,有人联想到“执行要果敢”。这种开放性的解读空间,恰恰是成语的魅力。就像“字里行间”这个词,既描述文字表面的意思,又暗示着隐藏的深意。
用成语会不会显得掉书袋?关键要看场合。在技术文档里堆砌生僻成语,确实会让人皱眉;但在合适的场景用对成语,就像给对话撒了层调味料。比如夸孩子作文写得好,说“文采斐然”比“真棒”更能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个人认为,成语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活的语言工具。
有个有趣的现象:现在年轻人喜欢把“不明觉厉”这类网络词当成语用。这其实延续了古人造成语的智慧——用简洁形式传递复杂信息。或许百年后,“绝绝子”也会被收录进成语词典?语言始终在流动变化中寻找平衡。
下次写邮件时,试着把“尽快完成”换成“刻不容缓”,或者在安慰朋友时用“字字珠玑”代替“你说得对”。你会发现,这些沉睡在课本里的成语,就像藏在口袋里的瑞士军刀,总能在关键时刻让表达更精准、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