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ǎo
  • lèi
  • zhī
  • yuá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ǎo lèi zhī yuán

成语解释:谓通过类比而探知渊源。

成语出处:章炳麟《与简竹居书》:“稽其典礼,明其行事,令后生得以讨类知原,无忘国故,斯其要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討類知原

英文翻译:Learn from others

讨类知原的意思

讨:1.征伐:征讨。2.探索;研究:研讨。3.索取:向敌人讨还血债。4.请求:讨教。5.招惹:讨厌。

类:1.许多相似或相同事物的综合:种类。分类。同类。2.用于性质或特征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分成几类。两类性质的问题。3.类似:类人猿。类新星。画虎不成反类狗。4.姓。

知:[zhī]1.晓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觉(有感觉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学识,学问:知识,求知。无知。4.主管:知县(旧时的县长)。知府。知州。知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慧。

原:1.最初的;开始的:原始。原人。原生动物。2.属性词。原来;本来:原地。原作者。原班人马。原有人数。3.没加工的:原棉。原煤。原油。4.姓。5.原谅:原宥。情有可原。6.宽广平坦的地方:平原。高原。草原。原野。7.同“”。

成语评论

讨类知原”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它的核心意思是“通过讨论事物的类别,追溯其根源”。比如有人问:“为什么说‘讨类知原’能帮我们解决问题?”答案很简单:因为它能让我们从表面现象挖到本质原因,就像医生看病不只看症状,还要找病根。

举个例子,公司里团队效率低下,表面看是员工懒散,但用“讨类知原”的思路分析,可能会发现流程设计不合理。比如小张的项目总延期,老板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带着团队复盘任务分配,结果发现是小张一个人扛了三个人的活儿——这就是通过分类(任务分配)找到源头(资源不足)。

再比如学历史时,课本说“唐朝衰落因为安史之乱”。但用讨类知原的思维,学生可能会问:安禄山为什么能造反?顺着这个思路,就能挖到唐朝节度使权力过大、中央管控薄弱等深层制度问题。这种思考方式让知识不再是死记硬背的结论。

有人担心:“生活中真用得上这么文绉绉的方法吗?”其实买菜砍价都能用上。比如菜市场的土豆突然涨价,主妇阿姨不会光抱怨,而是打听是不是产地受灾了,或者运输成本增加——这就是朴素的“讨类知原”。找到原因后,她可能选择改买当季萝卜,既省钱又营养。

我个人觉得,互联网时代尤其需要这种思维方式。现在信息碎片化严重,很多人只停留在“看热搜”层面。如果能多问几次“为什么会这样”,就像用铲子一层层挖土,最终可能会挖出完全不同的真相。上周我写报告时发现数据异常,本来可以直接标注“统计误差”,但按分类排查后,发现是数据采集环节有个逻辑漏洞。

这种方法最妙的地方在于,它既理性又包容。比如朋友吵架,与其争对错,不如把矛盾拆解成“沟通方式”“需求错位”等类别,再逐个溯源。这样既解决问题,又避免伤感情。说到底,世界是张错综复杂的网,“讨类知原”就是帮我们顺着线头找到编织规律的那双手。

"讨类知原"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