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ì yí wéi zhí
成语解释:詈:咒骂;夷:伯夷;跖:盗跖。指将伯夷责骂为盗跖。比喻颠倒黑白,诬蔑好人
成语出处:明 沈德符《野获编 言事 言官一言之失》:“其他占风望气,詈夷为跖,自弃名教者,固不可胜数矣。”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是非不分
繁体字形:詈夷為蹠
英文翻译:Swearing at others
詈:骂:詈骂。詈辞(骂人的话)。
夷:1.平坦;平安:化险为夷。2.破坏建筑物(使成为平地):烧夷弹。夷为平地。3.灭掉;杀尽:夷灭。夷族。4.我国古代称东方的民族,也泛称周边的民族:淮夷。四夷。5.旧时泛指外国或外国人:夷情。华夷杂处。6.姓。
为:[wéi]1.做:有为。事在人为。敢作敢为。大有可为。2.充当:选他为代表。3.变成;成:一分为二。化为乌有。变沙漠为良田。4.是:十寸为一尺。5.姓。6.被(跟“所”字合用):这种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7.常跟“何”相应,表示疑问或感叹:何以家为(要家干什么)?8.附于某些单音形容词后,构成表示程度、范围的副词:大为高兴。广为传播。深为感动。9.附于某些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加强语气:极为重要。甚为便利。颇为可观。尤为出色。[wèi]1.帮助;卫护:为吕氏者右袒,为刘氏者左袒。2.表示行为的对象;替:为你庆幸。为人民服务。为这本书写一篇序。3.表示原因、目的:大家都为这件事高兴。为建设伟大祖国而奋斗。4.对;向:不足为外人道。
跖:1.脚面上接近脚趾的部分。2.脚掌。3.践;踏。
“詈夷为跖”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其实它背后藏着一个很有意思的讽刺故事。我们先拆开看看:“詈”是责骂,“夷”指品德高尚的伯夷,“跖”则是恶名昭彰的盗跖。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把好人硬说成坏人,颠倒是非黑白。比如同事小王熬夜帮团队改方案,却被某些人说成“抢功劳博上位”,这就是典型的“詈夷为跖”。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总有人喜欢歪曲事实?其实这种行为背后藏着三种心态:嫉妒心作祟时,看不得别人优秀;信息不对称时,容易主观臆断;群体压力下,跟风指责成为“安全牌”。就像小区里新搬来的钢琴老师,明明在免费教孩子乐理,却被谣传成“高价私教拉生意”,直到家长群晒出聊天记录才真相大白。
这种误判会带来什么实际影响?去年我们部门就发生过类似事件。实习生小张主动整理历年数据,却被误解为“偷看机密”。后来总监调取后台日志还他清白,但三个月的心理阴影已经造成。数据显示,职场中68%的误会都源于单方面臆测,这说明建立透明沟通渠道多么重要。
换个角度看,这个成语也在提醒我们认知的局限性。就像透过毛玻璃看人,我们以为的“盗跖”,可能只是光照角度问题。前阵子读书会里有位总爱反驳别人的书友,大家起初觉得他狂妄,后来才发现他每次反驳前都做了三页笔记——他只是用激烈的方式追求深度讨论。
如何在生活中避免“詈夷为跖”?有个简单有效的“三棱镜法则”:听到负面评价时,像棱镜折射光线那样分解信息源、求证事实、理解动机。邻居李阿姨曾被传“克扣保姆工资”,后来大家发现是她帮保姆报读了技能培训班,暂时调整了薪酬结构。现在这个故事成了我们社区的理性思考范本。
有意思的是,这个成语在数字时代有了新变种。某些网络评论区里,认真科普的博主被贴上“装专家”的标签,分享穿搭的宝妈反被质疑“炫富”。这时候不妨套用苏格拉底的“三重过滤法”:这个消息确定真实吗?对他人有益处吗?传播带着善意吗?三个问题往往能筛掉大半妄断。
观察身边那些活得通透的人,他们有个共同特点:在评判他人前会先“搭桥”而不是“筑墙”。就像小区物业新来的95后管理员,最初因为穿破洞牛仔裤巡查被投诉“不专业”,后来大家发现他手机里存着每家每户的报修进度表。现在提起他,居民们都笑称这是“最潮工作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