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ì dān rú lǜ
成语解释:丹:红。把红的看成绿的。形容因过分忧愁而目视昏花。
成语出处:三国魏·郭遐叔《赠嵇叔夜》诗:“心之忧矣,视丹如绿。”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指眼光模糊
繁体字形:視丹如緑
英文翻译:extremely worried
视:1.看:视力。视线。近视。熟视无睹。2.看待:轻视。重视。藐视。一视同仁。3.考察:视察。巡视。监视。4.姓。
丹:1.红色:丹砂(朱砂)︱丹桂。2.中成药剂型之一。多由数种矿物类药物用升华或熔合等方法制成;也有用一般混合方法制成的。常用以配制丸、散或锭等制剂:补心丹。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绿:[lǜ]像草和树叶茂盛时的颜色,由蓝和黄混合而成:嫩绿。浓绿。桃红柳绿。青山绿水。[lù]义同“绿”(lǜ),用于“绿林、绿营、鸭绿江”等。
“视丹如绿”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它的核心意思其实很贴近生活——把明明不同的东西强行看作同类。比如有人指着天空说“今天的云真红”,哪怕周围人都看到云是白色,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判断。这种现象背后藏着什么逻辑?我们不妨先看个例子。
在职场中,小王熬夜做出的方案被组长全盘否定。会后组长却对上级汇报:“小王完全接受我的修改意见。”这种刻意模糊事实边界的行为,就是典型的“视丹如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权力关系下,强势方需要维护自身权威形象,于是选择性地重构事件原貌。
这类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家长把孩子的绘画兴趣说成“瞎涂乱抹”,伴侣将对方的情感需求曲解为“无理取闹”,本质上都是通过扭曲认知框架来巩固自身立场。有趣的是,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在压力状态下更容易产生这种认知偏差——就像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并非完全出于恶意。
从个人观察来看,数字时代放大了这种思维惯性。短视频平台上,有人把科普内容说成“伪科学”,又把明显错误的信息称作“冷知识”。当信息获取变得碎片化,独立思考能力就像防抖云台,能帮助我们在信息洪流中保持稳定视角。培养多角度验证的习惯,或许能减少“丹绿不分”的误判。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现象有时也会带来意外价值。艺术家故意将红墙画成青绿色调,设计师让方形建筑呈现圆形视觉效果,这种创造性误读反而开拓了新的表达可能。可见关键不在于是否“看错颜色”,而在于行为背后的动机是出于遮蔽真相,还是突破认知边界。
下次遇到观点冲突时,不妨先放下“颜色辩论”。问问自己:对方是真的分不清丹绿,还是在用特别的方式描绘他眼中的世界?保持这份开放性,或许能让沟通少些火药味,多些理解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