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uān xìn ér dòng
成语解释:衅:缝隙,裂痕。瞄准敌人的空隙进行进攻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随武子曰:‘善。会闻用师,观衅而动。’”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觀衅而動
英文翻译:Watch the quarrel and move
观:[guān]1.看:观看。走马观花。坐井观天。2.景象或样子:奇观。改观。3.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乐观。悲观。世界观。[guàn]1.道教的庙宇:道观。白云观。2.(Guàn)姓。
衅:1.嫌隙;争端:寻衅。挑衅。2.古代用牲畜的血涂器物的缝隙:衅钟。衅鼓。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动:1.(事物)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跟“静”相对):流动。风吹草动。你坐着别动。2.“働”是“劳动”的“动(動)”的异体字。3.改变(事物)原来的位置或样子:搬动。挪动。改动。动用。兴师动众。4.使用;使起作用:动笔。动手。动脑筋。5.触动(思想感情):动心。动怒。动了公愤。6.感动:动人。不为亲情所动。7.吃;喝(多用于否定式):这病不宜动荤腥。他向来不动酒。8.动不动;常常:动辄得咎。影片一经上演,观众动以万计。
“观衅而动”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生僻,但它的核心意思其实很实用:观察漏洞或机会再行动。比如你发现同事总在周一早上开会走神,这时候你可能会选这个时间点提出自己的新方案,因为对方更容易接受——这就是典型的“观衅而动”。
有人会问:“这和普通的‘抓住机会’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主动性。比如创业者在市场低迷期囤积资源,不是被动等待风口,而是通过分析竞品弱点,在对手收缩时突然发力推广——这种有策略的伺机而动,才能把普通机会变成突破口。
去年有个朋友想开奶茶店,她没急着加盟品牌,而是每天蹲在目标商圈数客流。发现写字楼白领下午三点普遍犯困却无处买饮品,最终把门店开在办公楼夹层,主打商务套餐+醒神特调,现在月流水比临街店铺还高。这让我想起《孙子兵法》说的“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观衅而动的智慧古今相通。
不过要注意避免走向极端。曾见过创业者反复调研却迟迟不行动,结果被后来者抢占先机。就像钓鱼时总在观察浮漂微动,反而可能错过真正咬钩的瞬间。把握这个成语的精髓,关键是在缜密观察和果断执行间找到平衡点。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反而让“观衅而动”更有价值。比如投资者在政策风向变化前,会通过行业论坛发言频次、企业备案资料更新这些细节预判趋势。这种能力不是投机取巧,而是像冲浪者读浪那样,在动态变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推进时机。
有个有趣的发现:观衅而动的思维正在改变职场晋升路径。我认识的主管培养下属时,会刻意安排他们在部门遇到突发状况时临时代理,因为人在压力下的真实能力会暴露无遗。这种主动创造观察契机的做法,让人才选拔从“按资排辈”转向“见机识人”。
说到底,这个成语教我们的不仅是等待时机,更是培养洞察本质的眼睛。就像老茶客能通过茶汤颜色判断冲泡火候,生活中处处藏着需要被观察的“衅”,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准备好认知工具和行动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