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uān zhě rú zhī
成语解释:织:编织的衣物。观众像编织起来的衣物一样密。形容观看的人非常多。
成语出处: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大礼预教车象》:“御街游人嬉集,观者如织。”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状语;形容观看人数众多
繁体字形:觀者如織
英文翻译:The eye catches the eye
观:[guān]1.看:观看。走马观花。坐井观天。2.景象或样子:奇观。改观。3.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乐观。悲观。世界观。[guàn]1.道教的庙宇:道观。白云观。2.(Guàn)姓。
者:1.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强者。老者。作者。读者。胜利者。未渡者。卖柑者。符合标准者。2.用在某某工作、某某主义后面,表示从事某项工作或信仰某个主义的人:文艺工作者。共产主义者。3.用在“二、三”等数词和“前、后”等方位词后面,指上文所说的事物:前者。后者。二者必居其一。两者缺一不可。4.用在词、词组、分句后面表示停顿:风者,空气流动而成。5.用在句尾表示希望或命令的语气(多见于早期白话):路上小心在意者!6.姓。7.指示代词。义同“这”(多见于早期白话):者番。者边。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织:[zhī]1.用丝、麻、棉纱、毛线等编成布或衣物等:织布。编织。织女(a.织布、织绸的女子;b.指织女星)。棉织物。2.引申为构成:罗织罪名。3.用染丝织成的锦或彩绸:织锦。织文(即“织锦”)。织贝(织成贝文的锦)。[zhì]古同“帜”,旗帜。
“观者如织”这个成语,到底应该怎么用?举个例子:周末的西湖边,断桥上挤满了拍照的游客,有人举着自拍杆,有人踮脚看风景,远远望去,观者如织,仿佛一幅流动的画卷。这时候用“观者如织”形容人群密集且不断移动的状态,是不是比“人山人海”更有画面感?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只能用在旅游景点吗?”当然不是!比如某个网红书店开业,书架前站满了翻书选书的顾客,收银台排起长队,门口还不断有人进出,这种场景也可以用“观者如织”来描述——它不仅限于自然风光,任何有人流密集且动态交织的场景都适用。
换个角度想:为什么“观者如织”比“熙熙攘攘”更生动?试着想象一场传统戏剧演出:戏台前坐满观众,后排的人伸着脖子张望,过道里还有临时驻足的路人。用“观者如织”时,脑海里会自动浮现织布机上经纬线交错的意象,这种视觉联想让描述更具立体感,这是其他近义词难以替代的优势。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动态平衡感”。去年我在古镇灯会上看到这样的画面:提着花灯的行人沿着石板路缓缓移动,河岸边拍照的人群像潮水般起伏,桥头卖糖画的摊位前围了三层人。用“观者如织”形容时,不仅说明人多,更暗含了人群流动的韵律感,这是单纯说“热闹”无法传递的意境。
下次遇到展览开幕式、节日市集或者明星签售会,不妨观察人群的移动轨迹:是杂乱无章地拥挤,还是像织布般有规律地穿梭?当人们既保持独立行动又形成整体画面时,“观者如织”就是最贴切的选择。毕竟语言的美,往往藏在那些能引发联想的细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