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àn mǎ kè sī
成语解释:死的委婉语
成语出处:李栋《心心相印》:“我比老弟痴长五岁,河北沧州人氏,父亲一九六七年被‘造反派’赶去见马克思了;不久,母亲也悲伤过度,哀哀而逝。”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死
繁体字形:見馬剋思
英文翻译:See Marx
见:[jiàn]1.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2.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3.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4.(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5.会晤:会见。接见。6.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8.姓。[xiàn]1.古同“现”,出现,显露。2.古同“现”,现存。
马:1.哺乳动物,头小,面部长,耳壳直立,颈部有鬣,四肢强健,每肢各有一蹄,善跑,尾生有长毛。是重要的力畜之一,可供拉车、耕地、乘骑等用。皮可制革。2.大:马蜂。马勺。3.姓。
克:1.能:克勤克俭。不克分身。2.克服;克制:克己。以柔克刚。3.攻下据点;战胜:克复。克敌。攻必克。4.消化:克食。克化。5.姓。6.严格限定(期限):克期。克日。7.质量或重量单位,符号g。1克等于1千克(公斤)的千分之一。[法gramme]8.藏族地区容量单位,1克青稞约重25市斤。9.藏族地区地积单位,播种1克(约25市斤)种子的土地称为1克地,1克约合1市亩。“剋(尅)”
思:[sī]1.想,考虑,动脑筋:思想(a.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b.想法,念头;c.思量)。思忖。思索。思维。沉思。寻思。见异思迁。2.想念,挂念:思念。思恋。相思。3.想法:思绪。思致(新颖独到的构思、意趣)。构思。4.姓。[sāi]〔于思〕多胡须的样子,如“自捋颔下,则于思者如故矣”。
“见马克思”这个成语,到底该怎么用?先来看个例子:老张在工地上干活时总念叨:“我这把老骨头再折腾几年,就该去见马克思咯!”——这句话里的“见马克思”其实是个幽默的说法,代指生命的终结。这种表达方式源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特殊地位,把逝世比作“向革命导师报到”,既化解了直面死亡的沉重感,又带着几分革命年代的浪漫色彩。
有人可能要问:为什么用马克思而不是其他历史人物?其实这和二十世纪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有关。就像我们会说“去见上帝”却不会说“去见孔子”,选择马克思既体现了特定时代的集体记忆,也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现象。比如在描写老干部的小说里,常能读到这样的对话:“老王头昨天去见马克思了,走的时候还戴着党徽。”
这个成语在不同场合有不同味道。年轻人用起来往往带着戏谑:“再熬夜改方案,我怕是要提前见马克思了。”而老一辈使用时,更多是豁达的生命态度。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表达在港台地区可能不易被理解,使用时需考虑语境。有次我在医院听到护工安慰家属:“老爷子去见马克思是去享福了”,既化解了悲伤,又保留了尊严。
关于使用边界,有个真实案例:某企业老板在裁员时说“让老员工去见马克思”,结果引发强烈抗议。这说明任何语言表达都要注意场合和对象。个人认为,这种红色幽默就像老茶缸上的搪瓷,承载着时代印记,但也要随着时代发展寻找新的表达平衡点。就像我们现在更多会说“去另一个世界”,既保留委婉,又更普世。
最后思考:语言是流动的河,“见马克思”这样的表达终会随时代变迁而变化。重要的是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密码——那是几代人共同的情感记忆,是用特殊方式化解生命课题的智慧。下次听到这个说法时,不妨体会其中那份举重若轻的豁达,或许比纠结字面意思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