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àn
  • guàn
  • jī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iàn guàn bù jīng

成语解释:经常看到,习以为常。

成语出处:宋·邵雍《首尾吟135首》:“见惯不惊新物盛,话长难说故人稀。”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不以为然

繁体字形:見慣不驚

英文翻译:be accustomed to seeing

见惯不惊的意思

见:[jiàn]1.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2.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3.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4.(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5.会晤:会见。接见。6.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8.姓。[xiàn]1.古同“”,出现,显露。2.古同“”,现存。

惯:1.习以为常,积久成性;习惯:我劳动惯了,不干活就不舒服。2.纵容(子女等)养成不良习惯或作风:娇生惯养。不能惯着孩子。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惊:1.害怕;精神受到刺激,感到不安:惊慌。吃惊。2.惊动:打草惊蛇。3.骡、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马惊了。

成语评论

见惯不惊”这个词,字面意思是“看习惯了,就不会感到惊讶”。比如在拥挤的地铁站里,有人突然摔倒了,周围人却依旧低头刷手机,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这种现象算不算“见惯不惊”?其实,这背后反映的不仅是冷漠,更多是人们对高频事件的麻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或许是因为重复的刺激降低了大脑的敏感度。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第一次看到同事在会议上激烈争吵时,你可能心跳加速、手心冒汗;可如果同样的事情每周上演三次,你甚至会端着咖啡淡定旁观。这种“适应能力”是人的本能,但也可能让人忽略问题本质。这时候不妨问自己:到底是事情本身不值得关注,还是我的感知被习惯削弱了?

有人会疑惑:“见惯不惊”到底是优点还是缺点?比如医生面对生死时的冷静,能帮助他们高效救治患者;但若对亲友的困难也漠然处之,就可能伤害感情。关键要看场景——当这种状态帮助我们抵御无效情绪消耗时是铠甲,当它阻碍我们发现美好或危机时就成了枷锁。

我曾在旅游时见过这样的对比:游客们举着相机追逐落日,而当地渔民头也不抬地整理渔网。不是落日不美,而是他们早已将霞光视为生活底色。这提醒我们:所谓“习以为常”,有时候需要主动打破。试着用新视角观察旧事物,或许能重新点燃好奇心。

当世界的信息密度越来越高,“见惯不惊”或许正在成为现代人的生存技能。但就像长期戴着降噪耳机会影响听力,过度依赖这种状态也可能让人失去捕捉细微变化的能力。不妨偶尔摘下“习惯滤镜”,给习以为常的世界留一道观察的缝隙。

见惯不惊的造句

  1. 造句 对他来说,这种事早已是见惯不惊。
  2. 造句 社会上不正之风严重,有些人已经见惯不惊,恬不为怪了。
  3. 造句 这头灰熊已经对人、对饲养员见惯不惊了,并酿成了今天这个悲惨的事故,这仅仅是开始咬的第一口,它不会再侵害谁了。
  4. 造句 网恋、***、速配和闪婚在大城市里已见惯不惊了。
  5. 造句 看守所里的值班警察对监号里所发生的一切似乎见惯不惊,也没多问,不一刻,在看押武警的监视下,光头等人就被号子里的在押犯七手八脚的抬了出去。
  6. 造句 这可能似乎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但行业中因为这个原因导致的SOA失败已经让人见惯不惊了。
  7. 造句 兴高采烈的人群聚集在“环球飞行者”号和这位60岁高龄的驾驶员身边,见证这一壮举载入世界记录。近年来,对福塞特来说,这几乎已是见惯不惊了。
  8. 造句 几乎没有一个纽瓦克居民没受过暴力事件的影响。这座新泽西州最大的城市已久经磨难,见惯不惊了。
  9. 造句 心头不是不惊奇的,他确实没有想到这个一看就是只会耍嘴皮的小丫头居然真的心口如一,对这外形可怖的水鬼一脸见惯不惊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