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àn
  • ér
  • zuò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iàn jī ér zuò

成语解释:幾:通“机”,时机;作:行动。指抓住有利时机及时采取行动

成语出处:《周易 系辞下》:“君子见幾而作,不俟终日。”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连动式;作谓语;指发现一点苗头就立刻采取措施

繁体字形:見幾而作

英文翻译:Just a few

见幾而作的意思

见:[jiàn]1.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2.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3.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4.(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5.会晤:会见。接见。6.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8.姓。[xiàn]1.古同“”,出现,显露。2.古同“”,现存。

幾:[jī]1.細微。見“幾希”、“幾微”等條。2.危殆、危險。《詩經•大雅•瞻卬》:“天之降罔,維其幾矣。”《漢書•卷一•高帝紀上》:“楚兵罷食盡,此天亡之時,不因其幾而遂取之,所謂養虎自遺患也。”3.將近、相去不遠:“幾及”、“庶幾”。《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漢王輟食吐哺,罵曰:‘豎儒!幾敗而公事!’”4.豈。《史記•卷九十一•黥布傳》:“人相我當刑而王,幾是乎?”5.預兆、細微的跡象。《易經•繫辭下》:“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明•方孝孺《深慮論》:“其於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6.時期、機會。《詩經•小雅•楚茨》:“卜爾百福,如幾如式。”《左傳•定公元年》:“子家子不見叔孫,易幾而哭。”[jǐ]1.詢問數量的多少:“幾個人”、“幾點鐘”。唐•王翰《涼州詞二首之一》:“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2.表示不定的數目:“少年十幾二十時”、“他才十幾歲。”3.何、哪,表時間的疑問詞。見“幾何”、“幾曾”等條。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作:[zuò]1.劳动;劳作:精耕细作。作息制度。2.起:振作。枪声大作。3.写作;作品:著作。佳作。4.假装:作态。装模作样。5.当作;作为:过期作废。6.进行某种活动:同不良倾向作斗争。自作自受。7.同“”。[zuō]作坊:小器作。

成语评论

见幾而作”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但它背后的意思其实很接地气——简单来说,就是“察觉到一点苗头就赶紧行动”。比如你正在创业,突然发现某个小众需求在社交媒体上被频繁讨论,虽然还没形成大趋势,但你立刻调整产品方向,结果半年后这个需求爆发,你的公司成了行业黑马。这种“提前嗅到机会”的能力,不就是“见幾而作”的典型体现吗?

有人可能会问:这跟“抓住机会”有什么区别?其实关键在于“幾”这个字。它指的可不是明显的机会,而是像早春树枝上刚冒出的嫩芽、天气预报里即将转向的符号,那种稍纵即逝的迹象。比如你发现同事最近总在茶水间讨论某个新技术,虽然领导还没提上日程,但你已经悄悄开始学习相关技能,结果公司转型时你成了团队核心——这就是从细微处行动的力量。

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老王发现小区门口的便利店总在下午缺货鲜奶,虽然店主没意识到问题,但他主动提议合作预定服务,不仅解决了自己的购物烦恼,还帮小店提升了20%的营业额。你看,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小细节,往往藏着行动的“触发器”。这种能力需要什么?无非是多观察、少拖延,外加一点敢为人先的勇气。

有人可能会质疑:万一判断错了怎么办?这恰恰是“见幾而作”的精妙之处。它不要求百分百准确,而是鼓励在信息不完整时做出合理预判。就像玩拼图,不需要看清全貌,只要找到关键碎片的位置就能推进。重要的是培养对趋势的敏感度,就像冲浪者感受海浪的涌动,而不是等巨浪拍脸才反应过来。

在这个短视频刷屏的时代,注意力成了稀缺资源,但真正的机会往往藏在主流视线之外。我常跟团队说,与其追逐风口,不如训练自己发现“风起青萍之末”的眼力。毕竟,等所有人都看清方向时,路上早就挤满了竞争者。保持对细微变化的敬畏,或许就是这个成语给当代人最实用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