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uǒ
  • xuè
  • zhà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guǒ xuè lì zhàn

成语解释:犹言浴血奋战。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

成语出处:清 姚鼐《孙忠愍祠记》:“指挥之子泰,当建文时,为北平都指挥使;燕师起,与战于怀来,中矢,裹血力战,竟陷陈死。”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顽强勇敢

繁体字形:裹血力戰

英文翻译:Fight with all one's might

裹血力战的意思

裹:1.(用纸、布或其他片状物)缠绕;包扎:包裹。裹腿。用绷带把伤口裹好。2.为了不正当的目的把人或物夹杂在别的人或物里面:土匪逃跑时裹走了村子里的几个人。3.吸(奶):小孩儿一生下来就会裹奶。4.姓。

血:[xuè]1.人和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红色,有腥气,由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作用是把养分和激素输送给体内各个组织,收集废物送到排泄器官,调节体温和抵御病菌等。也叫血液。2.有血统关系的:血亲。血缘。3.比喻刚强热烈:血性。血气。4.指月经。5.姓。[xiě]义同“”(xuè):流了一点血。吐了两口血。

力:1.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和发生形变的外因。力有三个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2.力量;能力:人力。物力。目力。脑力。药力。理解力。说服力。战斗力。3.特指体力:大力士。四肢无力。用力推车。4.尽力;努力:力争上游。维护甚力。5.姓。

战:1.战争;战斗:宣战。停战。持久战。商战。2.进行战争或战斗:战胜。百战百胜。愈战愈勇。3.姓。4.发抖:寒战。打战。胆战心惊。

成语评论

裹血力战”这个词听起来有些陌生,但它其实和“浴血奋战”有相似的含义。比如在历史小说中,常会读到这样的场景:“面对敌军的重重包围,张将军带领残部裹血力战,硬是撕开了一条突围的缺口。”这里的“裹血”既指伤口渗血浸染衣甲,也暗示了战斗的惨烈程度。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和“背水一战”有什么区别?其实二者都强调绝境中的拼搏,但“裹血力战”更突出“带伤坚持”的意象。就像马拉松选手摔破膝盖仍咬牙冲刺时,观众会说“他简直是在裹血力战”,而不是用“背水一战”来描述。

当代职场中也存在这样的精神投射。某互联网公司的项目组在系统崩溃后,程序员连续48小时修复漏洞,同事感慨道:“老刘盯着屏幕调试的样子,真像古代战场上裹血力战的士兵。”这种比喻让专业领域的坚持变得更有画面感。

这里有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带伤作战”的精神吗?我的看法是,关键时刻的咬牙坚持确实可贵,但也要警惕将“带伤”过度浪漫化。就像运动员带伤上场可能加重伤势,工作中透支健康同样需要理性衡量。裹血力战的精神内核,应该是对目标的执着而非对痛苦的崇拜。

观察战争题材影视剧时会发现,真正打动人心的不是满屏血浆,而是角色在绝境中迸发的生命力。就像《亮剑》里李云龙喊出“骑兵连,进攻!”时,观众感受到的不仅是战斗的惨烈,更是人性在极限状态下的璀璨光芒。这种艺术呈现,恰是“裹血力战”精神的现代化诠释。

当我们用这个成语时,本质上是在致敬人类面对困境时的韧性。但就像古语说“留得青山在”,真正的勇气应当包含智慧判断。下次看到有人为重要目标拼尽全力时,或许我们可以既赞叹其“裹血力战”的魄力,也默默递上一瓶止血的云南白药。

"裹血力战"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