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ī fà tú xiǎn
成语解释:徒跣:赤脚步行。披散头发,赤脚走路。形容悲痛到极点
成语出处:《魏书·徒何慕容廆传》:“及葬,熙被发徒跣步从。”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被發徒跣
英文翻译:Be bared
被:[bèi]1.睡觉时覆盖身体的东西:被子。被单。棉被。毛巾被。羽绒被。被褥。2.盖,遮覆:被覆。泽被后世(恩惠遍及后代)。3.遭遇,遭受:被灾。被难(nàn)。4.介词,用在句中表示主讲是受事者:他被(老板)辞退了。5.用在动词前,表示受动:被动。被告。被批评。被剥削。[pī]古同“披”,覆盖。
发:[fā]1.送出;交付:发货。分发。印发。发了一封信。2.发射:发炮。百发百中。3.产生;发生:发芽。发电。发水。发病。4.表达:发表。发布。发誓。发言。发议论。5.扩大;开展:发展。发扬。发育。6.因得到大量财物而兴旺:发家。暴发户。他这两年跑买卖可发了。7.食物等因发酵或水浸而膨胀:面发了。发海参。8.放散;散开:发散。挥发。蒸发。9.揭露;打开:发现。揭发。发掘。10.姓。[fà]头发:毛发。须发。白发。假发。理发。
徒:1.步行:徒步。徒涉。2.空:徒手。3.白白地:徒然。徒劳无益。4.只;仅仅:家徒四壁。5.从事学习的人:徒弟。徒工。学徒。师徒。6.同一派系或信仰同一宗教的人:信徒。教徒。党徒。7.人(多指坏人):匪徒。暴徒。赌徒。叛徒。8.剥夺犯人自由的刑法:徒刑。
跣:光着(脚):跣足。
“被发徒跣”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其实它描述的是古人披散头发、光着脚走路的状态,通常用来表达极度的悲痛或狂放不羁。举个例子:《晋书·王猛传》中记载,名士王猛初见桓温时“被发徒跣,扪虱而谈”,看似邋遢的举动背后,其实藏着他对时局的清醒认知和率真性格。
为什么古人会用“披头散发、赤脚走路”表达情绪?这和当时的社会文化有关。头发和鞋子在古代象征礼仪规范,主动抛弃这些束缚的行为,就像现代人摔门而出或撕掉工作报表一样,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外露。比如有人得知亲人离世后“被发徒跣奔丧三里”,这种画面感比单纯说“悲痛欲绝”更有冲击力。
这个成语和“披头散发”有什么区别?前者更强调主动选择的状态。就像苏轼在《赤壁赋》中“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洒脱,与被迫流浪的乞丐完全不同。我曾见过一位老画家在创作瓶颈期光脚站在宣纸堆里,墨汁沾满裤腿却浑然不觉——这何尝不是艺术家的“被发徒跣”时刻?
现代人如何理解这种古老的情感表达?其实我们每天都在用新方式演绎相似的情绪。熬夜加班后甩飞高跟鞋的白领,球场失利后扯下发带的运动员,本质上都在进行某种“现代版被发徒跣”。不同的是,古人用身体反抗礼教,我们用行为对抗压力,核心都是打破常规的自我宣泄。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行为尺度需要把握。就像成语本身蕴含的悲壮感,过度释放可能变成失控。但换个角度看,偶尔的“被发徒跣”恰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阀门。下次遇到烦心事,不妨试试光脚在草地走走,或许能体会到古人那种暂时抛开束缚的轻松感——当然,记得先看看天气预报。
观察当代影视作品会发现,很多导演刻意使用“披发赤足”的镜头语言。比如某部武侠剧中,主角经历重大打击后在暴雨中赤脚狂奔,长发被雨水打乱贴在脸上。这种视觉呈现比大段台词更能传递人物心境,正是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语境下的创新运用。
最后想说的是,成语的生命力在于重新解读。当我们用“被发徒跣”形容程序员通宵后头发蓬乱、光脚找拖鞋的样子,既传承了文化基因,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幽默感。语言本就该像流动的河水,既有源头活水,又能滋养新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