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ǔ quē dēng qíng
成语解释:阙:缺;灯檠:灯架。没有灯架,用人充作灯架。旧时讽刺男人惧内。
成语出处:宋 陶谷《清异传》:“冀州儒李大壮畏服小君,万一不遵号令,则叱令正坐,为绾匾髻,中安灯碗燃灯火,大壮屏气定体,如枯木土偶,人诨目之曰补阙灯檠。”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男人惧内
繁体字形:補闕燈檠
英文翻译:To fill the gaps
补:1.添上材料,修理破损的东西;修补:缝补。补牙。补袜子。修桥补路。2.补充;补足;填补(缺额):弥补。增补。补选。候补。缺什么补什么。3.补养:滋补。补品。身体虚,需要好好补一补。4.利益;用处:补益。不无小补。空言无补。5.姓。
阙:[quē]1.过失;疏失:衮职有阙。2.同“缺”。[què]1.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泛指帝王的住所:宫阙。伏阙(跪在宫门前)。2.神庙、陵墓前竖立的石雕。3.姓。
灯:1.照明或做其他用途的发光的器具:一盏灯。电灯。红绿灯。探照灯。太阳灯。2.燃烧液体或气体用来对别的东西加热的器具:酒精灯。本生灯。3.俗称收音机、电视机等的电子管:五灯收音机。4.(Dēng)姓。
檠:1.灯架。也指灯。2.矫正弓弩的器具。
“补阙灯檠”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背后有个挺有意思的比喻。比如有人为了修好一盏坏掉的台灯,反而用灯架去填补灯泡的缺口——这就像考试时发现题目不会,却用完全无关的知识硬凑答案,结果反而越写越乱。这时候人们可能会摇头说:“你这简直是补阙灯檠,问题没解决,还添了新麻烦。”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种“补救”方式反而适得其反?其实核心在于“手段和目标错位”。就像用胶带粘合破碎的玻璃杯,虽然暂时不漏水,但一碰热水胶带就会脱落。成语中的“灯檠”本就不是设计来补灯泡的,强行拼凑自然漏洞百出。这提醒我们:解决问题得先看清本质,否则努力可能变成无效劳动。
换个生活场景来看。有人为了省钱,坚持用老旧的手机,结果频繁死机耽误工作,维修费反而超过新机价格。朋友劝他:“别做补阙灯檠的事了,该换就换。”这种场景下,成语既批评了短视行为,也暗含“及时止损”的智慧。我发现,很多人在面对沉没成本时容易陷入这种误区,把修补旧物的执念误当作解决问题的决心。
有意思的是,这个成语在职场中也有现实意义。比如团队为了追赶进度,让程序员临时顶替设计师画图,结果产出物风格混乱。项目经理反思时坦言:“这次真是补阙灯檠了,专业的事还得交给专业的人。”这让我联想到:现代社会分工细化后,“跨界支援”更需要谨慎评估适配性,否则可能好心办坏事。
关于这个成语的运用边界,我认为不必全盘否定“补救”本身。就像修补文物时,专家会刻意使用与原材质不同的材料,只为让后人清晰分辨修复痕迹。关键在于是否经过系统思考——是盲目填坑,还是有的放矢?下次遇到难题时,不妨先问自己:我手中的“灯檠”,真的是这个问题需要的解决方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