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ē hào xiàng kū
成语解释:号哭于大街小巷。形容悲痛至极。
成语出处:晋·潘岳《马汧督诔》:“凡尔同围,心焉摧剥,扶老携幼,街号巷哭。”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十分悲痛
繁体字形:街號巷哭
英文翻译:Cry in the street
街:街道,两旁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大街小巷。
号:[hào]1.名称:国号。年号。2.原指名和字以外另起的别号,后来也指名以外另起的字: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孔明是诸葛亮的号。3.商店:商号。银号。分号。宝号。4.标志;信号:记号。问号。加减号。暗号儿。击掌为号。5.排定的次第:挂号。编号。6.表示等级:大号。中号。小号。五号字。7.种;类:这号人甭理他。这号生意不能做。8.(号儿)指某种人员:病号。伤号。彩号。9.表示次序(多放在数字后)。a)一般的:第三号简报。门牌二号。b)特指一个月里的日子:五月一号是国际劳动节。10.姓。11.号令:发号施令。12.号筒。13.军队或乐队里所用的西式喇叭。14.用号吹出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起床号。集合号。冲锋号。[háo]1.拖长声音大声叫唤:呼号。号叫。北风怒号。2.大声哭:哀号。
巷:[xiàng]1.较窄的街道:深巷。陋巷。一条小巷。街头巷尾。街谈巷议。2.(Xiàng)姓。[hàng]巷道。
哭:因痛苦悲哀或感情激动而流泪,有时候还发出声音:哭诉。放声大哭。
“街号巷哭”这个成语,听起来像不像整条街的人都在哭?其实它出自《左传》,形容百姓因灾祸或战乱而集体哀嚎的场景。举个例子:洪水退去后,村民们望着被冲垮的房屋,街号巷哭之声传出十里远。
问:现在还有用这个成语的机会吗?答:虽然现代社会少有大范围灾难,但遇到地震后的救援现场,或是突发公共事件时,记者报道中偶尔会使用这类成语。比如某地化工厂爆炸后,媒体报道用“街号巷哭”形容家属聚集在医院外的场景,比直接说“很多人哭”更有画面感。
我在纪录片里见过最震撼的运用——二战纪念馆的解说词写道:“轰炸过后,柏林街头尽是街号巷哭的市民”。短短八字,胜过千言万语的历史叙述。这种成语就像浓缩的时光胶囊,能瞬间唤醒集体记忆。
问:和“哀鸿遍野”有什么区别?答:前者侧重声音的传播范围,后者强调受灾的广泛程度。好比说台风过后,用“街号巷哭”突出此起彼伏的哭声,用“哀鸿遍野”则侧重受灾面积大。有个有趣的对照:电视剧里演东汉瘟疫,既拍全景式的“哀鸿遍野”镜头,又给特写镜头配上“街号巷哭”的画外音。
有个冷知识:古人用这个成语时,常暗含对统治者的批评。就像现代人转发社会新闻时配上“呵呵”二字,字面简单却意味深长。我在读明史时发现,地方志记载饥荒常用“街号巷哭”开头,后面必跟着请求减免赋税的奏章。
最近重读《活着》,发现余华要是用这个成语,大概会写成“家珍病重那会儿,整个县城都听得见福贵的街号巷哭”。好的文学表达就像三棱镜,能把古老的语言折射出新的光芒。下次写作文时试试,说不定能让老师眼前一亮。
语言学家说,这类成语正在变成“活化石”。我倒觉得,它们像藏在字典里的警报器,当某个时刻需要唤醒共同情感时,四个字就能让千万人心跳同频。毕竟人类面对重大变故时的反应,千百年来从未真正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