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án
  • tiā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pán tiān jì dì

成语解释:蟠:遍及;际:到。指从天到地无所不在。形容气势博大

成语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刻意》:“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蟠天際地

英文翻译:The sky and the earth

蟠天际地的意思

蟠:屈曲;环绕:龙蟠虎踞。

天:1.天空:顶天立地。太阳一出满天红。2.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天棚。天窗。天桥。3.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有时专指白天:今天。过了冬至,天越来越长了。4.用于计算天数:每天。第二天。三天三夜。忙了一天,晚上早点儿休息吧。5.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五更天。天儿还早呢。6.季节:春天。冷天。三伏天。黄梅天。7.天气:阴天。天晴。天冷了。8.天然的;天生的:天性。天资。天足。9.自然界:天灾。人定胜天。10.姓。

际:1.交界或靠边的地方:边际。天际。2.彼此之间:国际。3.时候:值此之际。4.适逢其时;正当:际此盛会。5.中间;里边:脑际。胸际。

地:[dì]1.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2.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3.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4.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5.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6.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7.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8.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地以处。9.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10.底子:质地。[de]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地走。

成语评论

提到“蟠天际地”这个成语,很多人可能觉得陌生。其实它常用来形容某种气势宏大、充满天地的景象。比如站在高山之巅俯瞰云海翻腾,或是仰望星空时感受到的浩瀚宇宙——这种“视觉上铺天盖地,精神上震撼心灵”的状态,就是成语传递的意境。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台风登陆前,乌云像巨蟒般缠绕着整片天空,海浪像发怒的巨人不断捶打礁石。老渔民望着远处海天相接处说:“这才是真正的蟠天际地啊!”这里既描绘了自然界的壮阔,也暗含着人类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敬畏。

有人问:这个成语只能用在自然场景吗?当然不是。比如在科技馆看到全息投影打造的虚拟星系,无数光点在头顶流转,观众仿佛漂浮在银河中央。这种人造的“蟠天际地”同样能带来震撼,说明人类创造力的边界正在不断拓展。

我曾在敦煌莫高窟见过唐代壁画《五台山图》。画中群山层叠延展,祥云从山脚盘旋至天际,飞天衣带飘扬贯穿整个画面。这种打破空间界限的艺术构思,不正是“蟠天际地”在二维平面上的绝妙呈现?艺术创作告诉我们:震撼力不仅来自规模,更源于打破常规的想象力。

换个角度思考:现代城市里鳞次栉比的高楼构成钢铁森林,无人机灯光秀让整片夜空变成流动画布。这些新形态的“蟠天际地”正在改写成语的内涵——它不再局限于自然伟力,更承载着人类改造世界的野心与智慧。

有个有趣的现象:当人们用手机拍摄全景照片时,总喜欢将镜头从脚底扫向天空。这个下意识的动作或许印证了人类骨子里对“蟠天际地”式体验的追求。在碎片化信息时代,我们反而更渴望找到能让自己“全身心沉浸”的完整场景。

从个人感受来说,“蟠天际地”不仅是视觉冲击,更是思维维度的拓展。就像初次读懂相对论时的震撼——突然意识到时空可以弯曲,宇宙存在无数可能。这种认知层面的豁然开朗,何尝不是精神世界的“蟠天际地”?

下次遇到让你瞳孔放大、呼吸暂停的场面时,不妨在心里默念这个成语。它像把钥匙,能打开我们感知世界的另一扇门,提醒着:在琐碎日常之外,永远存在着超越想象的壮丽维度。

"蟠天际地"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