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án
  • yān
  • zhà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án yān zhàng yǔ

成语解释:指南方有瘴气的烟雨。也泛指十分荒凉的地方。

成语出处:宋 黄公度《眼儿媚 梅词和傅参议韵》词:“如今憔悴,蛮烟瘴雨,谁肯寻搜。”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十分荒凉的地方

繁体字形:蠻煙瘴雨

英文翻译:bleak and desolate place

蛮烟瘴雨的意思

蛮:1.粗野,不通情理:野蛮。蛮横。蛮不讲理。2.鲁莽;强悍:蛮干。蛮劲。3.我国古代称南方的民族。4.很;挺:蛮好。蛮大。蛮有意思。你装得倒蛮像!

烟:1.物质燃烧时所产生的气状物:冒烟。2.像烟的东西:烟雾。3.烟气刺激:烟了眼睛。4.烟草或烟草的制成品:烟叶。吸烟。

瘴:瘴气,热带或亚热带山林中的湿热空气。从前被认为是瘴疠的病源。

雨:[yǔ]水蒸气升到空中遇冷凝成云,云里的小水滴增大到不能浮悬在空中时,就下降成雨。[yù]古指下(雨、雪等):雨雪(下雪)。雨粟。

成语评论

蛮烟瘴雨”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它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它常用来形容自然环境恶劣、充满危险的地方,比如湿热多雾的山林或沼泽。比如有人提到“探险队穿越蛮烟瘴雨的丛林时,每一步都需格外小心”,这里的场景描述就能让人联想到潮湿、雾气弥漫、危机四伏的环境。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只能描述自然环境吗?”其实不然。比如在职场上,有人可能会说:“新项目初期就像一场蛮烟瘴雨的考验,但团队最终找到了突破方向。”这里把复杂的工作困境比作成语中的“恶劣环境”,既形象又贴切,说明这个说法也能用于比喻抽象挑战。

为什么古人会用“烟”和“瘴”来形容危险?这背后其实有地理文化的影子。古代南方湿热地区多有毒虫和疫气,“瘴”即指这类致病的雾气,“烟”则可能指密林中弥漫的水汽。这种具象化的表达,反而让现代人更容易联想到某种压抑却暗藏生机的氛围。

个人觉得,这个成语的妙处在于它既承认环境的艰难,又隐含着突破困境的可能性。就像我们常说“风雨过后见彩虹”,蛮烟瘴雨的场景里往往也藏着独特的生命力。比如作家描写热带雨林时写道:“蛮烟瘴雨中,藤蔓缠绕的树干上突然出现一簇火红兰花”,这种反差反而强化了生命的顽强。

或许有人困惑:“现在科技发达了,这个成语还有使用场景吗?”其实在描写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时依然适用。比如报道中写道:“台风过后的沿海地带宛如蛮烟瘴雨笼罩,救援队伍正在艰难推进。”这种用法既保留了成语的古意,又贴合了现代语境,证明语言始终在与时俱进。

最后想说的是,成语的生命力在于灵活运用。与其死记硬背“蛮烟瘴雨”的字面意思,不如试着用它来描述那些看似艰难却充满转机的时刻。毕竟,连最潮湿的沼泽里,也可能藏着未曾发现的美丽萤火虫。

蛮烟瘴雨的造句

  1. 造句 有如蚂蚁搬泰山;蛮烟瘴雨日复日,餐风饮露谁偷闲?……
  2. 造句 不磷见柳州在蛮烟瘴雨中,怕他不堪,路上还恐有险阻,要同他到任。
  3. 造句 此去滇边,正是蛮烟瘴雨时节,毒虫繁生,瘴疠肆虐,将军麾下军士多为中原人,到那边荒之地,水土不服,需防疾患流行,不知将军何以应对。
  4. 造句 闻仙姑谪在岭南,年未及笄,遍历海外,走蛮烟瘴雨之乡,受骇浪惊涛之险,以应前誓,以赎前愆,即日就要下凡。
  5. 造句 千古忠肝义胆,万里蛮烟瘴雨,往事莫惊猜。
  6. 造句 及至国难当头异族入侵,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不避蛮烟瘴雨之苦,跃马西南边陲,部勒戎卒,殚力垦殖,组训地方,以巩固国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