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án yān zhàng yǔ
成语解释:指南方有瘴气的烟雨。也泛指十分荒凉的地方。
成语出处:宋 黄公度《眼儿媚 梅词和傅参议韵》词:“如今憔悴,蛮烟瘴雨,谁肯寻搜。”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十分荒凉的地方
繁体字形:蠻煙瘴雨
英文翻译:bleak and desolate place
蛮:1.粗野,不通情理:野蛮。蛮横。蛮不讲理。2.鲁莽;强悍:蛮干。蛮劲。3.我国古代称南方的民族。4.很;挺:蛮好。蛮大。蛮有意思。你装得倒蛮像!
烟:1.物质燃烧时所产生的气状物:冒烟。2.像烟的东西:烟雾。3.烟气刺激:烟了眼睛。4.烟草或烟草的制成品:烟叶。吸烟。
瘴:瘴气,热带或亚热带山林中的湿热空气。从前被认为是瘴疠的病源。
雨:[yǔ]水蒸气升到空中遇冷凝成云,云里的小水滴增大到不能浮悬在空中时,就下降成雨。[yù]古指下(雨、雪等):雨雪(下雪)。雨粟。
“蛮烟瘴雨”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它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它常用来形容自然环境恶劣、充满危险的地方,比如湿热多雾的山林或沼泽。比如有人提到“探险队穿越蛮烟瘴雨的丛林时,每一步都需格外小心”,这里的场景描述就能让人联想到潮湿、雾气弥漫、危机四伏的环境。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只能描述自然环境吗?”其实不然。比如在职场上,有人可能会说:“新项目初期就像一场蛮烟瘴雨的考验,但团队最终找到了突破方向。”这里把复杂的工作困境比作成语中的“恶劣环境”,既形象又贴切,说明这个说法也能用于比喻抽象挑战。
为什么古人会用“烟”和“瘴”来形容危险?这背后其实有地理文化的影子。古代南方湿热地区多有毒虫和疫气,“瘴”即指这类致病的雾气,“烟”则可能指密林中弥漫的水汽。这种具象化的表达,反而让现代人更容易联想到某种压抑却暗藏生机的氛围。
个人觉得,这个成语的妙处在于它既承认环境的艰难,又隐含着突破困境的可能性。就像我们常说“风雨过后见彩虹”,蛮烟瘴雨的场景里往往也藏着独特的生命力。比如作家描写热带雨林时写道:“蛮烟瘴雨中,藤蔓缠绕的树干上突然出现一簇火红兰花”,这种反差反而强化了生命的顽强。
或许有人困惑:“现在科技发达了,这个成语还有使用场景吗?”其实在描写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时依然适用。比如报道中写道:“台风过后的沿海地带宛如蛮烟瘴雨笼罩,救援队伍正在艰难推进。”这种用法既保留了成语的古意,又贴合了现代语境,证明语言始终在与时俱进。
最后想说的是,成语的生命力在于灵活运用。与其死记硬背“蛮烟瘴雨”的字面意思,不如试着用它来描述那些看似艰难却充满转机的时刻。毕竟,连最潮湿的沼泽里,也可能藏着未曾发现的美丽萤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