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é shí jīng tūn
成语解释:蛇食:像蛇一样吞食。鲸吞:像鲸一样吞咽。比喻强者逐步并吞弱者。
成语出处:隋·薛道衡《老氏碑》:“天齐地轴之所,蛇食鲸吞;铜陵、玉垒之区,狼顾鸱跱。”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虵食鯨吞
英文翻译:gnaw as
蛇:[shé]爬行动物,身体圆而细长,有鳞,没有四肢。种类很多,有的有毒。吃青蛙等小动物,大蛇也能吞食大的兽类。[yí]见“逶蛇”。
食:[shí]1.吃。特指吃饭:食肉。废寝忘食。2.吃的东西:面食。小鸡觅食。丰衣足食。3.供食用或调味用的:食糖。食盐。4.人所见到的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日食。月食。[sì]拿东西给人吃。[yì]用于人名,如郦食其(jī)(汉朝人)。
鲸:哺乳动物,种类很多,生活在海洋中,胎生,外形像鱼,体长可达30多米,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一类动物,头大,眼小,没有耳壳,前肢形成鳍,后肢完全退化,尾巴变成尾鳍,鼻孔在头的上部,用肺呼吸。俗称鲸鱼。
吞:1.不嚼或不细嚼而咽入:吞吐。吞咽。吞噬。狼吞虎咽。气吞山河。忍气吞声。2.兼并,侵占:吞没(mò)。吞并。吞蚀。吞占。
“蛇食鲸吞”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它其实和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息息相关。比如一家小公司悄悄收购竞争对手的客户资源,表面上不声不响,实则逐渐掌控市场主导权——这种“小动作积累大影响”的过程,就像蛇慢慢吞咽猎物,最终达到鲸吞般的效果。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的核心矛盾是什么?答案藏在“手段与野心”的关系里。蛇代表隐蔽的渐进策略,鲸吞则象征庞大的目标,二者的反差恰恰揭示了“贪欲驱动策略升级”的潜在风险。比如网购平台先用低价吸引用户,待形成消费依赖后逐步涨价,正是现代商业中的蛇食鲸吞案例。
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这种模式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存在双重性。热带雨林中,藤蔓植物缠绕大树看似温和,实则数年就能让参天古木窒息而亡;职场上某些人默默积累人脉资源,时机成熟时突然展现压倒性优势,这其中的生存智慧与危机并存。
如何避免成为被吞噬的对象?有个餐饮老板的故事值得借鉴。当连锁品牌试图用低价策略挤垮他的社区餐馆时,他转而主推“妈妈的味道”情感牌,通过会员定制服务建立起护城河。这说明对抗蛇食鲸吞的关键,在于找到不可替代的价值锚点。
观察当代年轻人的消费习惯会发现,某些APP正是利用蛇食鲸吞原理设计产品。比如通过每日签到领金币培养使用习惯,待用户投入大量时间成本后,再推出付费增值服务。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模式,提醒我们要警惕生活中看似微小的选择惯性。
最后想说的是,蛇食鲸吞的智慧用对地方也能创造价值。某环保组织就曾效仿这个策略,先从社区垃圾分类试点开始,逐步推动整个城市的环保政策改革。关键在于把握扩张的尺度,就像中医讲究的“微调胜于猛药”,持续的小进步有时比激进变革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