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āo lù zhī mèng
成语解释:蕉:同“樵”,柴。比喻把真事看作梦幻
成语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覆之以蕉,不胜其喜。”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指人把真事看作梦幻
繁体字形:蕉鹿之夢
英文翻译:Dream of banana deer
蕉:1.芭蕉。2.香蕉。
鹿:1.哺乳动物,反刍类,种类很多,四肢细长,尾巴短,一般雄的头上有角,个别种类雌的也有角,毛多为褐色,有的有花斑或条纹,听觉和嗅觉都很灵敏。有梅花鹿、马鹿等。2.(Lù)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梦:1.睡眠时局部大脑皮质还没有完全停止活动而引起的脑中的表象活动。2.做梦:梦见。3.比喻幻想:梦想。4.姓。
“蕉鹿之梦”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奇怪,对吧?其实它背后有个有趣的故事。传说古时有人捡到一只被蕉叶盖住的鹿,后来却分不清这是真实经历还是梦境。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假难辨的虚幻之事,或者提醒人们不要被表象迷惑。
举个例子:小王最近总想着“如果当年选了另一份工作,现在早就财务自由了”,整天唉声叹气。朋友劝他:“你这完全是蕉鹿之梦,过去的选择无法重来,不如专注当下。”这里既点明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也带出了积极行动的建议。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古人要用“鹿”和“蕉叶”来比喻呢?其实这两个意象都暗含偶然性——鹿突然出现又消失,蕉叶遮挡视线造成错觉,正契合现实中那些看似触手可及却转瞬即逝的机会。就像现代人总说“要是早点买房就好了”,这种后悔本质上也是种“蕉鹿之梦”。
我个人觉得,这个成语最妙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否定梦想的价值,而是强调清醒认知的重要性。就像创业者既需要敢想敢做的冲劲,也要避免被想象中的成功冲昏头脑。毕竟,真正的机遇往往藏在踏实前行的路上,而非虚无缥缈的幻想中。
再看个生活化的例子:老张网购时看到“限量三折”的广告,立刻抢购了十件商品,结果发现质量堪忧。妻子笑他:“你这是中了蕉鹿之梦的圈套,便宜哪有白捡的?”这个场景既贴近生活,又生动展示了成语的现实意义——面对诱惑时保持理性判断多么重要。
或许有人会困惑:追求理想和沉溺幻想怎么区分?关键就在于是否付诸行动。就像有人天天念叨要写小说却从不提笔,这便成了蕉鹿之梦;而真正开始构思大纲、积累素材的人,哪怕进展缓慢,也是在把梦想照进现实。
下次当你发现自己陷入“如果...就好了”的思维怪圈时,不妨想想这个成语。它像面镜子,既照出人性中对完美结局的渴望,也提醒我们:与其在虚实之间纠结,不如把精力投入能把握的当下。毕竟,真实的汗水永远比虚幻的梦境更有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