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é jīn yě fú
成语解释:葛巾:用葛布缝制的头巾。戴葛布头巾,穿乡野粗布衣服。指隐士或道士的服饰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二卷:“这国能葛巾野服,扮作了道童模样。”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服饰
繁体字形:葛巾野服
英文翻译:Kudzu suit
葛:[gě]姓。[gé]1.多年生藤本植物,叶子为三片小叶组成的复叶,小叶菱形或盾形,花紫红色,荚果上有黄色细毛。根肥大,叫葛根,可制淀粉,也可入药。茎皮可制葛布。通称葛麻。2.用丝做经,棉线或麻线等做纬织成的纺织品,表面有明显的横向条纹。
巾:擦东西或包裹、覆盖东西的小块的纺织品:手巾。毛巾。头巾。围巾。领巾。枕巾。
野:1.野外:旷野。野地。野火。野战。2.界限:视野。分野。3.指不当政的地位(跟“朝”相对):下野。在野。4.属性词。不是人工饲养或培植的(跟“家”相对):野兽。野兔。野菜。野花。野草。5.蛮横不讲理;粗鲁没礼貌:野蛮。粗野。撒野。这人说话太野。6.不受约束:野性。放了几天假,心都玩野了。7.姓。
服:[fú]1.衣服;衣裳:制服。便服。2.丧服:有服在身。3.穿(衣服):服丧。4.吃(药):服药。内服。每次服三片。5.担任(职务);承当(义务或刑罚):服刑。服兵役。6.承认;服从;信服:服输。心服口服。你有道理,我算服了你了。7.使信服:服众。以理服人。8.适应:不服水土。9.姓。[fù]用于中药;剂:一服药。
“葛巾野服”这个成语,听起来像不像武侠小说里隐士高人的标配?其实它出自《晋书·陶潜传》,原指用葛布做的头巾和粗布衣服,后来常被用来形容生活简朴、不拘小节的状态。比如有人会说:“老王退休后一身葛巾野服,整天在院子里种菜喝茶,活得像个现代陶渊明。”
问题来了:为什么古人会用“葛巾野服”代表洒脱的生活态度?这其实和成语诞生的时代背景有关。魏晋时期文人追求返璞归真,粗布衣裳反而成了对抗世俗礼教的象征。就像现在有人穿破洞牛仔裤不一定是穷,而可能是在表达个性。
记得去年在终南山采风时,遇到位住茅棚的大叔。他穿着磨白的粗麻外套,用山泉水泡茶待客,开口就是《道德经》。虽然没戴葛巾,但那种“野服”背后的精神自由,倒是和成语内核不谋而合——物质极简,精神丰盈,这或许才是现代人最缺的东西。
有读者可能会困惑:“现在谁还穿粗布衣服?这成语过时了吧?”其实换个角度想,都市白领周末脱下西装去露营,程序员下班后换上棉麻T恤写代码,本质上都是某种程度的“葛巾野服”。重点不在穿什么,而在于能否在纷扰中守住内心的旷达。
我常觉得这个成语像面镜子,照见不同时代的生活选择。明代画家沈周隐居作画时葛巾野服,今天年轻人用断舍离践行极简主义,看似形式不同,实则都在对抗物欲对精神的侵蚀。这种跨越时空的默契,或许正是成语的生命力所在。
下次看到街边悠然遛狗的老大爷,或是放弃高薪回乡开民宿的年轻人,不妨想想:他们虽然没穿粗布衣,但那份从容自在,何尝不是新时代的“葛巾野服”?生活方式的表象会变,但对自由境界的追求,永远在人性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