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ào lín xiū zhú
成语解释:修:长。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
成语出处: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茂密高大的树林竹丛
繁体字形:茂林修竹
英文翻译:an agreeable environment
茂:1.草木繁盛:根深叶茂。2.丰富美好:图文并茂。3.化学名词。旧指一种环状对称的C5H5结构,如二茂铁。
林:1.成片的树木或竹子:森林。竹林。2.林业:农、林、牧、副、渔。3.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民族之林。碑林。
修:1.修饰:装修。修辞。2.修理;整治:修车。修桥补路。一定要把淮河修好。3.写;编写:修函。修史。修县志。4.(学问、品行方面)学习和锻炼:修养。修业。进修。这学期多修了两门课。5.修行(迷信):修炼。修仙。6.兴建;建筑:修建。修水库。新修了一条铁路。7.剪或削,使整齐:修树枝。修指甲。8.指修正主义:反修防修。9.姓。10.长;高:修长。修竹。
竹:竹子,多年生常绿植物。茎圆柱形,有节,中空,可供建筑用,又可做造纸原料。嫩芽即竹笋,可食。
茂林修竹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它形容树木茂盛、竹林挺拔的自然景象。比如:“走进山间,只见茂林修竹掩映着一座古寺,仿佛世外桃源。”这种画面感极强的成语,常被用来描绘清幽宁静的环境。
为什么古人爱用“茂林修竹”作比喻?或许因为竹子的坚韧和树林的繁茂,共同传递着生机与气节。比如苏轼写“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就是用竹喻人;而现代人会说:“公司园区设计成茂林修竹的风格,让员工在钢筋水泥中找到呼吸感。”这种用法将自然意象融入现代生活场景。
如何在写作中自然运用这个成语?试试虚实结合的手法。例如描述人物心境:“他经历过职场浮沉,如今归隐乡间,守着半亩菜园、一片茂林修竹,倒比从前更自在。”这里既写实景,又暗喻内心的平静。
有人问:这个成语会不会显得太“文绉绉”?其实关键看语境。比如介绍民宿时可以这样写:“推开木窗就是茂林修竹,晚上能听见竹叶沙沙响——这种体验,城市酒店永远给不了。”接地气的描述反而让成语焕发新意。
个人认为,“茂林修竹”的美不仅在于视觉,更在于它触发的联想。就像看到竹林会想到郑板桥的画,听到林涛会想起《兰亭序》的洒脱。这种文化基因的传承,让成语在现代依然充满生命力。
下次遇到需要描绘清幽环境的场景时,不妨试试换个说法。与其直接写“很多树和竹子”,不如说“茂林修竹间藏着一条青石小径”——画面瞬间生动,还给读者留出想象空间。语言的美感,往往就藏在这些细微的选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