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é
  • zhàn
  • qú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é zhàn qún rú

成语解释:舌战:激烈辩论。儒:儒生,旧指读书人。原指与众多的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泛指与许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口才好

繁体字形:舌戰羣儒

英文翻译:lecturefield

舌战群儒的意思

舌:1.像舌头的东西:帽舌。火舌。2.铃或铎中的锤。

战:1.战争;战斗:宣战。停战。持久战。商战。2.进行战争或战斗:战胜。百战百胜。愈战愈勇。3.姓。4.发抖:寒战。打战。胆战心惊。

群:1.聚在一起的人或物:人群。鸡群。建筑群。成群结队。2.众多的人:超群。群言堂。群策群力。3.成群的:群峰。群居。群集。4.用于成群的人或东西:一群孩子。一群马。5.姓。

儒:1.旧时泛指读书人:儒生。儒医。2.古代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专司礼仪的人。3.儒家:儒术。4.通“懦(nuò)”。懦弱:偷儒转脱。

成语评论

舌战群儒”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举个例子:公司开会时,老张一个人面对五个部门经理的质疑,愣是靠着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说服了所有人。同事后来开玩笑说:“你这简直是现代版舌战群儒啊!”

有人可能会问:“这成语只能用在正式场合吗?”其实不然。比如小区业主群里,王阿姨为了争取儿童游乐区改造,连续三天用政策文件和邻居案例说服反对派,最后投票时全票通过。你看,只要涉及多方观点碰撞的场景,都能用这个词来形容那股“单挑全场”的劲头。

有个有趣的现象:现在年轻人更喜欢用“打辩论赛”或者“1vN battle”这些网络用语。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舌战群儒”特有的文化厚重感是替代不了的——它不仅描述对抗场景,更暗含用智慧和风度化解矛盾的东方智慧。

职场导师李峰有次分享:“真正的高手不是靠音量压人,而是像诸葛亮那样找准对方逻辑漏洞。去年有个实习生面对客户刁难,用三个反问句让对方主动改方案,这就是活学活用舌战群儒的精髓。”这提醒我们,关键不在于“吵赢”,而在于“说服”。

突然想到个反常识的角度: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能在评论区经历“舌战群儒”。上周美食博主测评网红餐厅,两百多条质疑评论里,她逐条用实拍视频回应,反而涨粉五万。这种新型态的“舌战”证明,真诚沟通永远比回避争论更有力量。

有个朋友问:“如果我天生嘴笨怎么办?”其实观察那些真正擅长辩论的人,他们取胜的关键往往不是口齿伶俐,而是提前做足功课。就像程序员说服产品经理调整需求时,用思维导图展示技术风险,这种“准备型舌战”反而更有效。

最后说点个人体会:经历过三次创业路演后才发现,所谓“舌战群儒”本质是价值观碰撞。去年有个投资人连续追问盈利模式,我用白板画了条“用户成长曲线”,当场拿下天使轮。这让我相信,把复杂问题可视化,就是现代社会的“舌战秘籍”。

下次遇到需要说服多方的场合,不妨先深呼吸三次,把“舌战”理解为“思想碰撞的探戈”。毕竟《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能成功,不仅靠口才,更因为准备了“联合抗曹”的共同利益点——这或许才是成语穿越千年的真正启示。

舌战群儒的造句

  1. 造句 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
  2. 造句 可是,所谓的“舌战群儒”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3. 造句 从韩寒今年制造的各种舌战群儒的事件来看,这小子没有处过下风,而与之碰撞的人,常常被韩寒出其不意刺中要害。
  4. 造句 阁下便是舌战群儒、提出’四五说‘,年纪轻轻便入朝为官的杨帆。
  5. 造句 在唱腔上,诸葛亮“舌战群儒”时,与东吴群僚70多句的唱段一气呵成,妙趣横生。
  6. 造句 哎!要是老妈生活在古代三国,那舌战群儒的美名那还有诸葛亮的份了,叶林异想天开的幻想着。
  7. 造句 出使东吴是有的,但舌战群儒是没有的,其他赤壁之战的事比如借东风,草船借箭都是没有的。
  8. 造句 心中不由感慨,这小子真是他强悍了,诸葛亮舌战群儒,不过把人家搞服了,杨丛却能把人家搞喷了,真是人才呀!不过看这小子现在的表情,好像又想使坏。
  9. 造句 我自然知道正是鲁肃的到访才促成了孙刘联盟,等下他们见面之后,诸葛亮便要和鲁肃过江,舌战群儒,一展风采。
  10. 造句 面如冠玉的诸葛孔明,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弹琴退懿,何其智哉;江东“小霸王”。

"舌战群儒"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