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é jiàn chún qiāng
成语解释:舌如剑,唇象枪。形容争辩激烈,言词锋利,针锋相对,各不相让。
成语出处:元 刘唐卿《降桑椹》第一折:“平日之间,别无甚么买卖,全凭着舌剑唇枪,说嘴儿哄人的钱使。”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争辩激烈
繁体字形:舌劍脣槍
英文翻译:cross verbal swords with sb.
舌:1.像舌头的东西:帽舌。火舌。2.铃或铎中的锤。
剑:1.古代兵器,长条形,一端尖,两边有刃,安有短柄。现在击剑运动用的剑,剑身是细长的钢条,无刃,顶端为一小圆球。2.(Jiàn)姓。
唇:人或某些动物口的周围的肌肉组织。通称嘴唇。
枪:1.长杆上装有金属尖头的冷兵器:红缨枪。标枪。2.通常指口径在20毫米以下,利用火药气体压力抛射弹头的武器。如手枪、步枪、冲锋枪、机关枪和具有特种用途的专用枪。3.形状像枪的器具:焊枪。4.枪替,考试时替别人作文章或答题。
什么是"舌剑唇枪"?这个词听起来像武侠小说里的招式,但实际用来形容言辞犀利的辩论场景。想象两个同事在会议室里争得面红耳赤:老张拍着桌子说"这个方案根本行不通",小李立刻回怼"您这是用二十年前的思维看问题"。这种火药味十足的对话,可不就是舌剑唇枪的生动写照?
为什么这个成语要拿"剑"和"枪"作比喻?其实这揭示了语言的力量属性。就像战士需要武器,辩论者也需要锋利的逻辑和精准的表达。记得去年社区改造听证会上,退休教师王阿姨用详实的数据和清晰的条理,把开发商代表说得频频擦汗,这就是"唇枪"不沾血却直击要害的典型案例。
如何在生活中用好这种语言艺术?关键要分清场合。朋友聚会时突然开启辩论模式,把闲聊变成战场,这就好比在烧烤摊耍关公刀——架势虽足,实在不合时宜。但若是参加大学生辩论赛,正需要这种锋芒毕露的气势,用语言编织的剑网让对手难以招架。
有人担心言辞犀利会伤和气,其实关键在于态度把握。公司市场部的小陈就是个中高手,上月竞标会上他连续抛出三个行业案例,把竞争对手的方案漏洞分析得透彻明白,最后还能笑着握手说"期待下次切磋"。这种既展现专业又保持风度的做法,正是现代职场需要的"文明版舌剑唇枪"。
与其相似的成语还有"口若悬河",但两者侧重点不同。前者强调攻击性,后者重在持续性。就像打游戏时的近战刺客和远程法师,各有战术价值。不过话说回来,再锋利的唇枪也敌不过真诚二字,小区业主群里那些整天抬杠的"辩论家",最后往往收获的只有被屏蔽的结局。
语言是把双刃剑,既能披荆斩棘也会误伤无辜。下次遇到需要据理力争的场合,不妨试试给"舌剑"套个绒布套——用事实做剑身,拿幽默当剑鞘。毕竟,说服人的最高境界不是让对方哑口无言,而是心服口服地跟着你的思路走。这种智慧,可比单纯的唇枪舌战高明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