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āo
  • huǒ
  • zhī
  • fèi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gāo huǒ zhī fèi

成语解释:膏:点灯的油;膏火:灯火。借指求学的费用。

成语出处: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欲登第须理旧业读书,欲读书须膏火之费,吾视君皆未易办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借指求学的费用

繁体字形:膏火之費

英文翻译:Tuition

膏火之费的意思

膏:[gāo]1.脂肪,油;肥肉:焚膏继晷(guǐ)。2.糊状的东西:牙膏。药膏。3.中成药剂型之一。在常温时为固体、半固体或半流体的制品。可分为内服膏、外贴膏、外敷膏:益母草膏。狗皮膏。紫草膏。4.肥沃:膏壤。[gào]1.把油抹在车轴或机械的转动部位上,使润滑:膏车。2.把毛笔蘸墨后在砚台上掭:膏笔。

火:1.燃烧,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火力。火烛。火源。火焰。烟火。火中取栗(喻为别人冒险出力,而自己吃亏上当,毫无所获)。2.紧急:火速。十万火急。3.指枪炮弹药等:火药。火炮。4.发怒,怒气:火暴。火性。5.中医指发炎、红肿、烦躁等的病因:肝火。毒火攻心。6.形容红色的:火红。火腿。7.古代军队组织,一火十个人。8.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费:1.费用:水电费。医药费。免费。收费。2.花费;耗费:费心。消费。费了半天工夫。3.用得多;消耗得多(跟“省”相对):老式汽车费油。走山路费鞋。孩子穿衣裳真费。4.姓。

成语评论

膏火之费”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灯油和灯火的费用,古人用它比喻求学的经济开销。比如:“他为了凑足膏火之费,白天种地,夜晚抄书,终于攒够了进京赶考的路费。”这里能看到,成语的核心是“为学习付出物质代价”。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古人要用“膏火”代指学费?其实这和古代读书人挑灯夜读的场景有关——灯油是熬夜苦读的必需品,自然成了学习成本的象征。

换个现代场景试试:“如今很多家庭为了孩子的膏火之费,宁愿省吃俭用也要报辅导班。”这时候成语的使用就带上了时代色彩。有人可能会问:现在都用电灯了,为什么还用“膏火”这个词?其实语言就像河流,词义会随着时间沉淀出新的意蕴。今天我们用“膏火之费”,更多是在强调教育投入的持续性和必要性,就像灯油需要不断添加才能维持光明。

再举个反向案例:“有些家长觉得膏火之费太高,干脆让孩子辍学打工。”这时候成语成了矛盾焦点。这里隐藏着一个现实问题:当教育成本与家庭经济产生冲突时,该如何平衡?我的看法是,物质投入固然重要,但比膏火更珍贵的是对知识价值的认同——就像油灯能照亮书本,而信念能照亮人生。

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很多年轻人开始用“膏火之费”自嘲学习新技能的开销,比如“报编程课花光三个月积蓄,这波膏火之费够肉疼”。这其实反映了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有人质疑:网上免费资源这么多,还需要刻意花钱学习吗?我的经验是,系统性知识就像需要灯油维持的火焰,免费资源如同零散火星,而系统课程才是能让火苗持续燃烧的灯盏。

最后看个职场案例:“公司把培训预算称为‘现代膏火之费’,鼓励员工持续充电。”这种用法跳出了传统教育框架,将个人成长与企业投入联系起来。值得思考的是:当“膏火”由个人承担转为多方共担,知识的传播效率是否会提升?从笔者的观察来看,共享学习成本就像多人共护一盏灯,既能减轻个体压力,又能让知识的光照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