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ìn
  • chūn
  • lái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là jìn chūn lái

成语解释:腊:指腊月,即农历十二月。腊月过去,春天又回来了

成语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八回:“且说腊尽春来,到了正月初四日。”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分句;指春天来了

繁体字形:臘儘萅來

英文翻译:Waxu comes in spring

腊尽春来的意思

腊:[là]1.古代在农历十二月里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2.冬天(多在腊月)腌制后风干或熏干的(鱼、肉、鸡、鸭等):腊肉。腊鱼。腊味。3.姓。[xī]干肉。

尽:[jìn]所有的:尽数。尽人皆知。[jǐn]1.力求达到最大限度:尽早。尽着平生的力气往外一推。尽可能地减少错误。2.(有时跟“着”连用)表示以某个范围为极限,不得超过:尽着三天把事情办好。3.(有时跟“着”连用)让某些人或事物尽先:先尽旧衣服穿。单间房间不多,尽着女同志住。4.用在表示方位的词前面,跟“最”相同:尽前头。尽北边。5.尽自:这些日子尽下雨。事情已经过去了,尽责备他也无益。

春:1.春季:春景。温暖如春。2.指一年的时间:一卧东山三十春。3.指男女情欲:怀春。春心。4.比喻生机:妙手回春。5.姓。

来:1.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来往。来宾。来信。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2.(问题、事情等)发生;来到:问题来了。开春以后,农忙来了。3.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胡来。来一盘棋。来一场篮球比赛。你歇歇,让我来。何必来这一套?4.趋向动词。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们俩很谈得来。这个歌我唱不来。5.用在另一动词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来念一遍。大家来想办法。6.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来做某件事:我们贺喜来了。他回家探亲来了。7.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8.来着:这话我多会儿说来?9.未来的:来年。来日方长。10.姓。11.诗歌、熟语、叫卖声里用作衬字:正月里来是新春。不愁吃来不愁穿。黑白桑葚来大樱桃。1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把锄头拿来。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13.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信笔写来。一觉醒来。说来话长。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

成语评论

寒冬腊月一过,路边枯枝冒出新芽,这不就是"腊尽春来"的生动写照?有位快递小哥在朋友圈写道:"腊月顶着风雪送件,现在骑着电动车都能闻到花香,感觉生活真的会变好。"这种从艰难到希望的转变,正是这个成语传递的乐观精神。

有人问:"这个成语只能用在季节变化上吗?"其实不然。去年我邻居老张的早点铺熬过疫情低谷,如今每天要炸两百根油条。他擦着汗说:"前半年天天赔本,现在总算熬到'腊尽春来'了。"你看,这里既没有腊月也没有春天,但同样传递出绝处逢生的意味。

为什么人们偏爱这个意象?我注意到当代生活压力下,年轻人开始用新方式诠释传统。就像程序员小李在项目上线后发的动态:"连续三个月996,今天看见朝阳升起时,忽然懂了什么叫'腊尽春来'"。钢筋水泥的都市里,自然节气转化成了奋斗者的精神图腾。

有读者可能会疑惑:"用这个成语要注意什么?"关键要抓住"转折感"。比如形容学生考研成功,可以说"图书馆的彻夜灯火终于迎来录取通知的'腊尽春来'"。但若用来描述持续稳定的状态,比如"他每天坚持跑步",就显得不太合适了。

最近在社区读书会上,听到个有趣的说法:智能手机普及后,人们把"腊尽春来"解构成表情包。积雪消融的动图配上"挺住就是春天"的文字,这种古今融合的二次创作,反倒让老成语焕发新生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或许就藏在这样的日常转化中。

看着窗外玉兰花开,忽然想起老家菜市场那位总爱说吉祥话的卖菜大娘。每年开春她都会念叨:"腊肉晒够时辰才香,霜打过的青菜更甜。"这不正是"腊尽春来"的生活哲学?艰难时节的积累,终会在合适的时节酿出回甘。

腊尽春来的造句

  1. 造句 又传,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
  2. 造句 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思念家人,乃至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
  3. 造句 腊尽春来,三联都会以各种形式邀请部分作者小聚。
  4. 造句 腊尽春来,在这欢快的时刻,新年到了,很多地方都显得格外的热闹,在我家周围就是一个热闹例子。
  5. 造句 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

"腊尽春来"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