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ú lǐ hú tú
成语解释:形容不明事理或对事物的认识模糊
成语出处:鲁迅《伪自由书 新药》:“不过对于误服这药的病人,却能够使他不再寻求良药,拖重了病症而至于胡里胡涂的死亡。”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指人的头脑或印象
繁体字形:胡裏胡涂
英文翻译:confused in one 's thinking
胡:1.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胡人。胡服。胡姬(西域出生的少女)。胡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喻疏远、隔绝)。2.泛指外国或外族的:胡椒。胡瓜(黄瓜)。胡琴。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3.乱,无道理:胡来。胡闹。胡吹。胡言乱语。4.文言疑问词,为什么,何故:胡不归?“胡取禾三百廛兮?”5.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胡须。6.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狼跋其胡。”7.巷、小街道称“胡同(tòng)”(用作巷名时,“同”读轻声不儿化)。8.姓。
里:[lǐ]1.(里儿)衣服、被褥等东西不露在外面的那一层;纺织品的反面:被里儿。衣服里儿。这面是里儿,那面是面儿。2.方位词。里边(跟“外”相对):里屋。里圈。往里走。3.街坊:邻里。里弄。4.家乡:故里。乡里。5.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6.姓。7.长度单位,1市里等于150丈,合500米。[li]1.里面;内部(跟“外”相对):手里。箱子里。话里有话。2.附在“这、那、哪”等字后边表示地点:这里。那里。头里。
胡:1.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胡人。胡服。胡姬(西域出生的少女)。胡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喻疏远、隔绝)。2.泛指外国或外族的:胡椒。胡瓜(黄瓜)。胡琴。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3.乱,无道理:胡来。胡闹。胡吹。胡言乱语。4.文言疑问词,为什么,何故:胡不归?“胡取禾三百廛兮?”5.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胡须。6.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狼跋其胡。”7.巷、小街道称“胡同(tòng)”(用作巷名时,“同”读轻声不儿化)。8.姓。
涂:1.使油漆、颜色、脂粉、药物等附着在物体上:涂抹。涂饰。涂脂抹粉。涂上一层油。2.乱写或乱画;随意地写字或画画:涂鸦。信手涂上几笔。3.抹去:涂改。把写错的字涂掉。4.泥:涂炭。5.海涂的简称:涂田。滩涂。6.同“途”。7.姓。
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胡里胡涂"的时刻。比如清晨赶着上班,结果把钥匙锁在家里;或者开会时突然被提问,脑子却像被橡皮擦抹过般空白。这种状态就像穿反了毛衣出门,直到旁人提醒才恍然大悟。
有人可能会问:"胡里胡涂"和"粗心大意"有什么区别呢?其实前者更像是思维暂时"断片",好比电脑突然卡顿。记得有次我准备重要演讲,明明把U盘放在书桌显眼处,临出门却翻箱倒柜找不着,最后发现它安静地躺在微波炉旁——原来是早餐加热时随手放的。
工作中如何避免这种状况?我发现建立"记忆锚点"特别有效。比如把车钥匙和手机充电器固定放在玄关托盘,给重要文件设置电子提醒+纸质便签双重保险。就像给大脑外接了个移动硬盘,把零碎信息归档存放。
有趣的是,适度"胡里胡涂"反而能激发创造力。画家常说的"放空状态",其实就是让思维暂时脱离既定轨道。有次我写方案卡壳,索性去阳台浇花,回来时突然想到个绝妙点子。这就像手机需要偶尔重启,我们的大脑也需要缓存清理时刻。
观察发现,数字时代更容易让人陷入"持续性胡里胡涂"。各种APP推送、碎片信息就像不断弹出的浏览器标签页。这时候更需要建立信息筛选机制,像整理衣柜般定期归类。我习惯每天留15分钟做"思维收纳",把重要事项移进"置顶收藏夹",无用的缓存及时清空。
说到底,"胡里胡涂"是大脑发出的善意提醒。它告诉我们该调整节奏,或是需要补充睡眠,或是需要简化生活。就像手机电量不足会亮红灯,这些迷糊时刻正是身体自带的预警系统。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不妨当作重新梳理生活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