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ǔ gōng zhī lì
成语解释:股肱:大腿和胳膊。自己的所有力量。形容做事已竭尽全力。
成语出处:《左传·僖公九年》:“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其济,君之灵也,则以死济之。”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形容做事已竭尽全力
繁体字形:股肱之力
英文翻译:strain every nerve
股:1.大腿。2.机关组织系统中按业务划分的单位(级别一般比科低):总务股。人事股。3.绳线等的组成部分:三股儿绳。把线捻成股儿。4.集合资金的一份或一笔财物平均分配的一份:股份。分股。按股均分,每股五百元。5.指股票:炒股。绩优股。垃圾股。6.a)用于成条的东西:一股线。一股泉水。上山有两股道。b)用于气体、气味、力气等:一股热气。一股香味。一股劲。c)用于成批的人(多含贬义):两股土匪。一股敌军。7.我国古代称不等腰直角三角形中较长的直角边。
肱: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也泛指胳膊:股肱。曲肱而枕。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力:1.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和发生形变的外因。力有三个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2.力量;能力:人力。物力。目力。脑力。药力。理解力。说服力。战斗力。3.特指体力:大力士。四肢无力。用力推车。4.尽力;努力:力争上游。维护甚力。5.姓。
“股肱之力”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大腿和胳膊的力量”,实际用来比喻重要的辅助力量或得力的帮手。比如在团队项目中,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主动承担核心任务,同事可能会说:“这次多亏老张出了股肱之力,方案才能顺利推进。”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古人用‘股肱’这种身体部位作比喻?”其实这和古代对人体重要性的认知有关。就像大腿支撑身体、手臂完成动作,团队中的核心成员也承担着类似的关键作用。战国时期名将廉颇对赵国而言就是“股肱之臣”,他既能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又能在朝堂上直言进谏。
现代职场中,这个成语的应用场景更生活化。比如新人小李熬夜帮部门整理年度报告,领导在晨会上特意提到:“小李这几个月真是尽了股肱之力。”这种表达既肯定了具体贡献,又暗示了其在团队中的重要性。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是强调协作的领域,这个成语出现的频率越高。在科研团队里,负责实验操作的博士常常被称为“项目的股肱”;在创业公司,搞定核心技术难关的工程师也常被投资人视作“团队的股肱”。这种比喻之所以经久不衰,或许因为它形象地传递了“不可或缺但并非唯一”的微妙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股肱之力”不同于单纯的“帮忙”。当客户夸赞合作方“这次活动多亏你们出了股肱之力”,往往暗含对专业能力和责任担当的双重认可。就像古代宰相既要处理政务又要培养人才,现代职场中的“股肱”也需要同时具备执行力与大局观。
下次看到同事为项目加班加点时,不妨观察下周围人的评价方式。那些被形容为“出了股肱之力”的人,通常不只是完成分内工作,而是在关键时刻起到了稳定军心或突破瓶颈的作用。这种传统文化在现代职场中的演化,恰好印证了团队协作价值的永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