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òu zhú cáo zá
成语解释:肉:口中的歌声;竹:管乐;肉竹:泛指音乐;嘈杂:杂乱。音乐杂乱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旱雷聒耳,肉竹嘈杂,不复可闻言笑。”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肉竹嘈雜
英文翻译:Noisy meat and bamboo
肉:1.人和动物体内接近皮的部分的柔韧的物质。某些动物的肉可以吃。2.某些瓜果里可以吃的部分:枣肉。冬瓜肉厚。3.不脆;不酥:肉瓤儿西瓜。4.性子慢,动作迟缓:肉脾气。那个人太肉,一点儿利索劲儿也没有。
竹:竹子,多年生常绿植物。茎圆柱形,有节,中空,可供建筑用,又可做造纸原料。嫩芽即竹笋,可食。
嘈:声音杂乱:人声嘈杂。
杂:1.多种多样的:复杂。杂色。杂技。他看的书很杂,哪方面的都有。2.正项以外的;正式的以外的:杂费。杂项。杂牌儿。3.混合在一起;掺杂:夹杂。他杂在人群中混进了城。草丛中还杂有粉红色的野花。
“肉竹嘈杂”这个词乍一听有点怪,到底啥意思?其实它常用来形容环境吵闹得像菜市场,比如楼下大排档深夜划拳声、隔壁装修电钻声混在一起,让人脑瓜子嗡嗡响。举个例子:周末本想睡懒觉,结果小区广场舞音乐和收废品喇叭声肉竹嘈杂,硬是把我从梦里拽出来。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普通“吵闹”有啥区别?关键在于“肉竹”二字原指古代宴席的荤菜与竹制乐器,现在用来比喻各种不相干的声音乱炖。就像火锅店里涮肉声、碰杯声、服务员传菜声混成一片,这种立体环绕式喧闹才算得上肉竹嘈杂。
我自己就有过深刻体验。上次在网红餐厅排队,等位区小孩哭闹声、抖音外放声、叫号机滴滴声此起彼伏。正想抱怨时,突然发现收银台有个大叔淡定看书——原来他戴着降噪耳机,这波操作让我悟了:对抗肉竹嘈杂,有时需要的不是改变环境,而是调整自己的应对策略。
有趣的是,某些场合的肉竹嘈杂反而成了特色。比如老北京早点摊,豆浆锅咕嘟声、炸油条噼啪声、街坊打招呼声交织在一起,这种充满烟火气的声音组合,反而让人觉得踏实温暖。可见嘈杂本身没有绝对好坏,关键看它承载着什么样的生活气息。
下次再遇到让人皱眉的吵闹场景,不妨多观察两分钟:菜市场里摊主剁排骨的咚咚声,是否混着顾客讨价还价的市井智慧?建筑工地的金属碰撞声,是否藏着城市生长的节奏?换个角度听世界,或许能发现肉竹嘈杂里的别样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