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ù ér jiān zhī
成语解释:聚:会集,包围;歼:消灭。把敌人包围起来消灭
成语出处: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也不敢大胆放手诱敌深入,聚而歼之。”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用于战争
繁体字形:聚而殲之
英文翻译:Gather and annihilate
聚:1.聚集:聚会。聚沙成塔。大家聚在一起商量商量。明天星期日,咱们找个地方聚聚。2.姓。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歼:歼灭:歼匪。围歼。歼敌五千。聚而歼之。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聚而歼之”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咱们先看个例子:“敌军分散行动时,我方故意示弱,待其主力集结后,聚而歼之,彻底扭转了战局。”这里的用法,是不是有点像“诱敌深入”+“一网打尽”的组合技?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只能用在打仗的场景吗?当然不是!比如企业竞争中:“直播平台通过算法将同类型主播流量集中,既能快速培养头部网红,也方便对劣质内容聚而歼之。”这个例子说明,现代商业策略同样适用这种“集中处理”的智慧。
我发现这个成语特别适合描述“效率最大化”的场景。就像小区物业整治乱停车,与其每天零散贴罚单,不如等周末车辆集中时聚而歼之,既省人力又见效快。这种处理方式,其实暗合现代管理学的批量处理原则。
有个有趣的现象:家长辅导作业时,如果把孩子所有错题集中讲解,效果往往比零敲碎打更好。这算不算教育领域的聚而歼之呢?可见这个军事术语,完全能活用在日常生活里。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这个成语时要确保语境存在“主动聚集”的意图。比如不能说“垃圾车每天收运垃圾是聚而歼之”,因为垃圾本就是自然聚集的。而当垃圾分类督导员特意引导居民定时定点投放,这时候用聚而歼之形容,就变得生动贴切了。
成语的生命力在于活用。下次遇到需要集中解决问题的场景,不妨想想这个自带战略眼光的成语。它不仅能提升表达的专业度,还能让听者瞬间get到你的战术思维,是不是比单纯说“一锅端”更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