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ěr lóng yǎn xiā
成语解释:指因突然遭到强烈刺激而耳朵变聋,眼睛变瞎
成语出处: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六回:“那个昏大官人就像耳聋眼瞎的一般。”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受刺激时
繁体字形:耳聾眼瞎
英文翻译:Deafness and blindness
耳:1.耳朵:耳聋眼花。耳闻目睹。2.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3.位置在两旁的:耳房。耳门。4.姓。5.而已;罢了:想当然耳。技止此耳。
聋:耳朵听不见声音,通常把听觉迟钝也叫聋:聋哑。耳聋眼花。
眼:1.人和动物的视觉器官。通称眼睛。2.小洞;窟窿:泉眼。炮眼。拿针扎一个眼儿。3.(眼儿)指事物的关键所在:节骨眼儿。4.围棋用语,由同色棋子围住的一个或两个空交叉点。5.戏曲中的拍子:二黄慢板,一板三眼。6.用于井、窑洞:一眼井。一眼旧窑洞。
瞎:1.丧失视觉;失明:他的右眼瞎了。2.没有根据地;没有来由地;没有效果地:瞎说。瞎吵。瞎花钱。瞎操心。3.炮弹打出去不响或爆破装置引火后不爆炸:瞎炮。炮炮不瞎。4.农作物种子没有发芽出土或农作物子粒不饱满。5.糟蹋;损失;丢掉:白瞎了一个名额。一场冰雹瞎了多少庄稼。6.没有头绪;乱:线绕瞎了。
哎哟,说到“耳聋眼瞎”这成语,大伙儿可别光从字面理解啊!说白了,它可不是真说人又聋又瞎,而是比喻一个人对周围的事儿完全不上心。举个例子吧——小明天天抱着手机刷短视频,连同事喊他开会都听不见,领导站跟前布置任务也看不见,这不活脱脱成了“耳聋眼瞎”的现代版嘛!
等等,这词儿到底啥来头?您别说,这成语还藏着古人智慧呢!老话儿说得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老祖宗早就提醒咱要耳聪目明。反过来说,要是像木头人似的对外界没反应,可不就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嘛!(您看,这儿还套了个歇后语,够接地气吧?)
有人可能要问:“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成语还有现实意义吗?”嘿,您别说,反倒更有用了!比方说公司开头脑风暴会,小王只顾着盯PPT改格式,愣是没听见老板说“今年要转型做直播”——这可比单纯的听不见更危险,简直是主动切断了成长机会啊!
要我说啊,这成语放在现代社会还能引申出新意思。您看那些沉迷虚拟世界的年轻人,走在路上戴着降噪耳机、举着手机拍vlog,对身边老人的求助、小孩的哭闹都视而不见——这不就是新时代的“选择性耳聋眼瞎”吗?(我这儿可不是批评科技产品哈,关键是得把握个度)
话说回来,有没有比“耳聋眼瞎”更温和的说法?还真有!比如“两耳不闻窗外事”就比较文雅,不过力度就差了点。要我说啊,这成语就像个红色警报灯,哔哔响着提醒咱:别当生活的局外人!毕竟咱老祖宗造词儿的时候,可没想到现在满大街都是“人形WiFi接收器”对吧?
最后给大伙儿提个醒儿:下次觉得周围人说话像蚊子叫、眼前事物像打了马赛克的时候,赶紧晃晃脑袋眨眨眼。生活这出大戏啊,咱得既当观众又当演员,您说是这个理儿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