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ěr hóng miàn chì
成语解释:耳朵和面部都红了。形容过于用力、情绪激动或羞愧时的脸色。
成语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61回:“忽见禁子走来,轻轻的向倪完耳边说了几句。倪完吃了一惊,不觉耳红面赤。”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状语;用于人的情绪
繁体字形:耳紅靣赤
英文翻译:be red in the face
耳:1.耳朵:耳聋眼花。耳闻目睹。2.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3.位置在两旁的:耳房。耳门。4.姓。5.而已;罢了:想当然耳。技止此耳。
红:[hóng]1.像鲜血的颜色:红枣。红领巾。2.象征喜庆的红布:披红。挂红。3.象征顺利、成功或受人重视、欢迎:红运。开门红。满堂红。他唱戏唱红了。4.象征革命或政治觉悟高:红军。又红又专。5.红利:分红。6.姓。[gōng]见〖女红〗。
面:1.头的前部;脸:面孔。面带微笑。2.向着;朝着:背山面水。这所房子面南坐北。3.物体的表面,有时特指某些物体的上部的一层:水面。地面。路面。圆桌面儿。面儿磨得很光。4.当面:面谈。面洽。面交。5.东西露在外面的那一层或纺织品的正面:鞋面儿。这块布做里儿,那块布做面儿。6.几何学上指一条线移动所构成的图形,有长有宽,没有厚。7.部位或方面:正面。反面。片面。全面。多面手。面面俱到。8.方位词后缀:上面。前面。外面。左面。西面。9.a)用于扁平的物件:一面镜子。两面旗子。b)用于会见的次数:见过一面。10.姓。11.粮食磨成的粉,特指小麦磨成的粉:白面。豆面。小米面。玉米面。高粱面。12.粉末:药面儿。胡椒面儿。13.面条:挂面。切面。汤面。一碗面。14.指某些食物纤维少而柔软:面倭瓜。煮的红薯很面。这个瓜是脆的,那个瓜是面的。
赤:1.比朱红稍浅的颜色。2.泛指红色:赤小豆。面红耳赤。3.象征革命,表示用鲜血争取自由:赤卫队。4.忠诚:赤胆。赤诚。5.光着;露着(身体):赤脚。赤膊。6.空:赤手空拳。7.指赤金:金无足赤。8.姓。
嘿,你遇到过那种“耳红面赤”的场景吗?比如开会时被老板突然点名表扬,结果你一边摆手说“没有没有”,一边感觉耳朵发烫、脸像煮熟的虾子——哎嘛,这成语简直是为这种尴尬又可爱的瞬间量身定做的!
等等,这成语只能用在害羞的时候吗?当然不是啦!举个栗子,老王和邻居因为车位问题吵得耳红面赤,俩人嗓门大得整栋楼都能听见。这时候的“红”和“赤”可就跟害羞没关系了,纯粹是情绪上头,血压飙升的表现。说白了,脸红耳朵热这事儿,是个人类情绪报警器啊!
有人可能要问:“为啥非得用‘耳红面赤’而不是直接说脸红?”问得好!你品品这句话:“他急得直跺脚”和“他急得耳红面赤”——后者是不是瞬间让你脑补出更生动的画面?成语的魔力就在于四个字能承包一整段心理描写,这波不亏!
偷偷说个观察:现在年轻人用这成语越来越少,反倒喜欢说“社死现场”或者“原地爆炸”。但你要是写小说描写角色窘态,还是“耳红面赤”更有韵味。不信你试试:“她收到情书时耳尖泛红,面若朝霞”是不是比“她直接社死了”更有画面感?
最后给个小建议:下次遇到让人心跳加速的场合,别光顾着尴尬,不妨掏出手机照照镜子——说不定能亲眼见证“耳红面赤”的生理现象呢!这可比刷短视频看别人出糗有意思多了,你说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