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ǎo shēng cháng tán
成语解释:谭:同“谈”。指年老书生的平凡议论。比喻人们听惯了的没有新意的话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管辂传》:“此老生之常谭。”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没有新意的话
繁体字形:老生常譚
英文翻译:The old man
老:1.年岁大(跟“少、幼”相对):老人。老大爷。他六十多岁了,可是一点儿也不显老。2.老年人(多用作尊称):徐老。敬老院。扶老携幼。3.婉辞,指人死(多指老人,必带“了”):隔壁前天老了人了。4.对某些方面富有经验;老练:老手。老于世故。5.很久以前就存在的(跟“新”相对,下6.同):老厂。老朋友。老根据地。这种纸烟牌子很老了。7.陈旧:老脑筋。老机器。这所房子太老了。8.原来的:老脾气。老地方。9.(蔬菜)长得过了适口的时期(跟“嫩”相对,下10.同):油菜太老了。11.(食物)火候大:鸡蛋煮老了。青菜不要炒得太老。12.姓。
生:1.生育;出生:胎生。卵生。生孩子。优生优育。生于北京。2.生长:生根。生芽。3.生存;活(跟“死”相对):舍生忘死。同生共死。4.生计:谋生。营生。5.生命:丧生。舍生取义。6.生平:一生一世。今生今世。7.具有生命力的;活的:生物。生龙活虎。8.产生;发生:生病。生效。惹是生非。9.使柴、煤等燃烧:生火。生炉子。10.姓。11.果实没有成熟(跟“熟”相对,下12.—13.同):生柿子。这西瓜是生的。14.(食物)没有煮过或煮得不够的:夹生饭。生吃瓜果要洗净。15.没有进一步加工或炼过的:生石膏。生铁。16.生疏:生人。生字。认生。刚到这里,工作很生。17.生硬;勉强:生凑(勉强凑成)。生搬硬套。18.很(用在少数表示感情、感觉的词的前面):生怕。生恐。生疼。19.某些指人的名词后缀:医生。20.某些副词的后缀,如“好生、怎生”等。
常:1.一般;普通;平常:常人。常识。常态。2.不变的;固定的:常数。冬夏常青。3.时常;常常:常来常往。我们常见面。4.指伦常:三纲五常。5.姓。
谭:同“谈”。如《天方夜谭》。
提到“老生常谭”,许多人会联想到那些反复被提及、缺乏新意的话题。比如家长对孩子说“少玩手机,多看书”,或是同事在会议上重复强调“效率第一”。这些场景是不是让你觉得耳熟?但问题来了:为什么明明知道是“老生常谈”,人们还是会反复提起?
举个例子,老师总在考前提醒“仔细审题,别粗心”,学生可能早已听腻了。但数据显示,考试中因粗心丢分的比例常年居高不下。这说明,有些“老生常谈”背后其实是经过验证的经验。就像红绿灯旁的“红灯停绿灯行”,简单却关乎生命安全。重复本身未必是问题,关键在于是否传递了有效信息。
我曾在工作中遇到领导每周例会必讲“客户需求优先”。起初觉得这是陈词滥调,直到某次团队因擅自改动方案遭到投诉,才意识到这句话的价值。这让我思考:或许我们对“老生常谈”的反感,更多源于表达方式,而非内容本身。如果能把“多喝热水”换成“我帮你煮了姜茶”,同样的关心立刻变得生动起来。
换个角度看,成语“老生常谈”的存在本身就有趣——它既是批评重复话语的工具,又因为被频繁使用而成为语言中的“老生常谈”。这种矛盾恰好印证了人类认知的特点:我们渴望新鲜感,但也依赖重复来强化重要信息。就像手机系统更新时会保留基础功能,日常交流也需要在守旧与创新间找平衡点。
下次再听到那些耳熟能详的劝诫时,不妨先别皱眉。试着像考古学家那样挖掘其中的智慧内核,或者像设计师那样重新包装表达形式。毕竟,太阳底下无新事,但每天升起的太阳依然能照亮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