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ún cí yù yù
成语解释:原形容鸟儿相和而鸣。后形容在场的妇女众多,声音嘈杂。
成语出处:唐 韩愈《琴操 雉朝飞》:“当东而西,当啄而飞。随飞随啄,群雌粥粥。”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补语;形容在场的妇女众多
繁体字形:羣雌粥粥
英文翻译:gathering of women with cackling voices
群:1.聚在一起的人或物:人群。鸡群。建筑群。成群结队。2.众多的人:超群。群言堂。群策群力。3.成群的:群峰。群居。群集。4.用于成群的人或东西:一群孩子。一群马。5.姓。
雌:属性词。生物中能产生卵细胞的(跟“雄”相对):雌性。雌花。雌蕊。雌兔。
粥:[zhōu]用粮食或粮食加其他东西煮成的半流质食物:江米粥。八宝粥。盛一碗粥。[yù]同“鬻”。
粥:[zhōu]用粮食或粮食加其他东西煮成的半流质食物:江米粥。八宝粥。盛一碗粥。[yù]同“鬻”。
“群雌粥粥”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其实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比如小区广场上,几位阿姨围坐在石凳边,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最近的菜价波动,夹杂着对子女婚恋情况的关心,这种七嘴八舌的热闹场景,就是“群雌粥粥”的典型写照。
有人会问:这个成语只能用在女性身上吗?其实最初出自韩愈《琴操·雉朝飞》的典故,本意是形容雌鸟聚集鸣叫,后来逐渐演变为特指妇女聚集喧哗。就像社区活动室里,退休教师王奶奶正领着合唱队排练,二十多位阿姨跟着琴声放声歌唱,歌声与说笑声交织成独特的声浪,旁观者可能会笑着感叹:“真是群雌粥粥啊”。
现代生活中是否存在中性用法呢?某次参观手工刺绣展,看到十几位非遗传承人边穿针引线边交流技法,虽然现场人声鼎沸,但她们专注创作的神态,让“群雌粥粥”这个词褪去了贬义色彩,反而透着匠人交流的鲜活气息。这提醒我们:语境决定情感色彩,关键看使用者带着怎样的心态去观察。
值得注意的是,语言会随着时代产生微妙变化。在短视频平台上,有个点击量百万的片段记录着幼儿园家长会现场:三十多位妈妈们正在讨论春游方案,有人举着统计表穿梭询问,有人举着手机比对价格,热闹得像沸腾的粥锅。年轻网友的弹幕飘过“今日份群雌粥粥达成”,这里的调侃已不带恶意,更像对生活场景的会心记录。
当我们在写作中使用这类成语时,不妨先自问:是否固化了对特定群体的刻板印象?就像评价男生宿舍的喧闹可以说“人声鼎沸”,而女性群体的热烈讨论同样值得被生动记录。语言就像调色板,关键在于使用者如何调配色彩——用好了,“群雌粥粥”也能成为勾勒市井烟火气的传神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