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ún qǐ gōng jī
成语解释:很多人一起反对、指责
成语出处:梁启超《违制论》:“若其大臣而有假制诏以为护符者耶,则举国群起而攻之。”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指集体反对
繁体字形:羣起攻撃
英文翻译:Group attack
群:1.聚在一起的人或物:人群。鸡群。建筑群。成群结队。2.众多的人:超群。群言堂。群策群力。3.成群的:群峰。群居。群集。4.用于成群的人或东西:一群孩子。一群马。5.姓。
起:1.由坐卧趴伏而站立或由躺而坐:起来。起立。起床。早睡早起。2.离开原来的位置:起身。起飞。3.物体由下往上升:皮球不起了。4.长出(疱、疙瘩、痱子):夏天小孩儿身上爱起痱子。5.把收藏或嵌入的东西弄出来:起货。起钉子。6.发生:起风了。起疑心。起作用。7.发动;兴起:起兵。起事。8.拟写:起稿子。起草。9.建立:起伙。起会。白手起家。平地起高楼。10.姓。11.件;次:这样的案子每年总有几起。防止了一起事故。12.群;批:外面进来一起人。他们分六起往地里送肥料。13.用在动词后,表示事物随动作出现:乐队奏起迎宾曲。会场响起热烈掌声。14.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涉及人或事:他多次问起过你。想起一件事。
攻:1.攻打;进攻(跟“守”相对):围攻。攻城。能攻能守。攻下敌人的桥头堡。2.对别人的过失、错误进行指责或对别人的议论进行驳斥:群起而攻之。攻其一点,不及其余。3.致力研究;学习:专攻。一门心思攻外语。4.姓。
击:1.打;敲:击鼓。旁敲侧击。2.攻打:袭击。声东击西。3.碰:撞击。肩摩毂(gǔ)击。4.接触:目击。
“群起攻击”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群人突然联合起来对某个人或事发起猛烈批评或指责。比如最近某明星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争议言论,结果评论区瞬间涌入成千上万的网友,有人翻旧账、有人贴标签、有人直接人身攻击,这种“抱团式”的声讨行为,就是典型的群起攻击。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现象?当某个事件触发大众的共同情绪时,人们容易在短时间内达成“立场共鸣”。就像班级里突然有人喊“老师来了”,所有人会条件反射般收起手机——群起攻击的本质,是集体安全感的错位投射。大家通过站队获得归属感,却忽视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记得小区业主群里去年讨论垃圾分类时,有位业主提出“定时定点投放不合理”,结果立刻被几十人围攻:“就你特殊”“不为环保考虑”“肯定是你家保姆懒得跑”。这种从讨论政策转向人身攻击的转变,展现了群起攻击的破坏力:原本的理性对话空间被情绪洪流冲垮。
如何避免成为“攻击浪潮”中的一片水花?有个简单有效的办法:在准备跟着大部队“开炮”前,先给自己三分钟冷静期。去年看直播时遇到商家标错价格被疯抢的事件,我正要跟着骂“奸商炒作”,突然想起前同事曾因标错价被公司开除的真实案例,这才意识到事情可能有另一面。
在我看来,群起攻击就像突然爆发的山火,点燃它的可能只是某个人的火星,但助长火势的往往是围观者不断投掷的“情绪干柴”。保持清醒不是要我们冷漠旁观,而是学会在嘈杂中分辨事实的火种。下次遇到众人齐声讨伐时,不妨先当个拿着水管的观察者,而不是举着火把的纵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