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ěi qín zhī xiàn
成语解释:用以自谦所献菲薄,不足当意。
成语出处:《列子·杨朱》:“昔人有美戎菽,甘苔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蜇于口,惨于腹。众哂而怨之,其人大惭。”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自谦
繁体字形:美芹之獻
英文翻译:memorial to the emperor
美:1.美丽;好看(跟“丑”相对):这小姑娘长得真美。这里的风景多美呀!2.使美丽:美容。美发。3.令人满意的;好:美酒。价廉物美。日子过得挺美。4.美好的事物;好事:美不胜收。成人之美。5.得意:老师夸了他几句,他就美得了不得。6.姓。7.指美洲:南美。北美。8.指美国:美圆。美籍华人。
芹:芹菜。一般专指旱芹,茎、叶可食,种子可制香料。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献:1.把实物或意见等恭敬庄严地送给集体或尊敬的人:献花。献旗。贡献。把青春献给祖国。2.表现给人看:献技。献殷勤。3.姓。
什么是“美芹之献”?这个成语背后有什么深意?你可能听说过“美芹之献”这个词,但它的出处和实际用法可能让人感到陌生。其实它源自《列子·杨朱》中的故事:一个农夫觉得水芹特别美味,于是兴冲冲地献给乡里的富豪,结果富豪吃完后肠胃不适。这个略带幽默的典故,后来演变成形容“自认为珍贵的事物,在他人眼中可能毫无价值”的隐喻。
这个成语只能在历史故事里用吗?当然不是!比如职场新人小王熬夜做了一个创意方案,却被领导评价“想法不接地气”。同事安慰他:“别灰心,美芹之献也有它的意义,至少你主动尝试了。”这样的场景化应用,既保留了成语的警示意味,又传递了积极看待努力过程的态度。
为什么现代人还需要了解这类成语?我曾在社区读书会上遇到过一位退休教师,他用“美芹之献”形容自己给孙子准备的文言文笔记被嫌弃“看不懂”。这让我意识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碰撞中,恰恰需要这样的语言桥梁。成语不仅是历史碎片,更是理解代际差异的钥匙。
如何避免成为故事里的“献芹人”?关键不在于停止分享,而在于学会观察接收者的需求。就像朋友送你手工饼干,虽然比不上专业甜品,但附上贴心卡片写明原料和保质期,这份心意就完成了从“美芹”到“佳肴”的转化。价值的判断标准,往往取决于传递方式而非事物本身。
有人质疑:用两千年前的典故指导现代生活是否过时?我倒觉得这正是汉语的奇妙之处。当00后用“美芹之献”调侃自己精心剪辑的vlog只有三个点赞时,古老智慧就在新语境里焕发生机。文化的生命力,恰恰在于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