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áo
  • zh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ì páo zhī yì

成语解释:比喻不忘旧日的交情。

成语出处:唐·高适《咏史》诗:“尚有绨袍赠,应念范叔寒。”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不忘旧恩

繁体字形:綈袍之義

英文翻译:The meaning of Robe

绨袍之义的意思

绨:[tí]厚绸子:绨袍。[tì]丝织物的一种。用蚕丝或人造丝作经,棉纱作纬,采用平纹或平纹作地提花织成。质地较绸类厚实,表面较绸粗糙,如线绨。

袍:袍子:皮袍。棉袍儿。长袍。旗袍儿。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义:1.公正合宜的道理;正义:道义。大义灭亲。义不容辞。2.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义举。义演。3.情谊:情义。忘恩负义。4.因抚养或拜认而成为亲属的:义父。义女。5.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义齿。义肢。6.姓。7.意义;道理:字义。定义。微言大义。

成语评论

绨袍之义”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冷门,但背后的故事其实很温暖。它讲的是战国时期,魏国的须贾曾赠给范睢一件粗布袍子,后来范睢发达了,不仅没报复曾经陷害自己的须贾,反而因为这件旧袍子的情分选择原谅他。比如有人这样用:“虽然老张当年抢过我的项目,但他生病时我依然去探望,算是尽了绨袍之义吧。”你看,这就是在说“即使对方有错,但念及旧情依然愿意包容”。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用“绨袍”这种具体物件来比喻情义?其实这和古代生活背景有关。那时候普通人一件厚衣服可能攒几年钱才能买到,送袍子相当于雪中送炭的救命之恩。比如同事在你加班时默默点了份外卖,多年后你仍然记得这份好,这也算现代版的“绨袍之义”。

再举个真实场景:小李刚创业时收到客户退回的瑕疵品,本可以按合同索赔,但想起对方早年介绍过资源,最后主动提出免费返工。这种放下眼前利益、选择以情义为先的做法,正是成语的生动诠释。你会发现,真正的“绨袍之义”不在于东西多贵重,而在乎那份超越功利的人情温度。

有人疑惑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旧观念吗?我倒觉得特别需要。就像邻居帮忙收快递、朋友借钱不问借条,这些看似微小的信任积累,其实都在编织现代社会的“绨袍”。尤其在利益至上的环境里,主动选择相信和宽容,反而能打开意想不到的机会之门。

最后想说的是,践行这个成语最难的不是“施恩”,而是“记恩”。很多人能轻易记住别人的过错,却对点滴善意转眼就忘。下次遇到矛盾时,不妨想想:对方是否给过你生命中的“绨袍”?或许换个角度看,很多心结自然就解开了。

"绨袍之义"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