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āi
  • jī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ì gǔ kāi jīn

成语解释:指继往开来

成语出处:鲁迅《书信集 致郑振铎》:“先生如离开北平,亦大可惜,因北平究为文化旧都,继古开今之事,尚大有可为者在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定语、分句;同“继往开来”

繁体字形:繼古開今

英文翻译:Carrying on the past and opening up the present

继古开今的意思

继:1.继续;接续:继任。相继。中继线。前赴后继。2.继而:初感头晕,继又吐泻。3.姓。

古:1.古代(跟“今”相对):远古。厚今薄古。2.经历多年的:古画。古城。这座庙古得很。3.具有古代风格的:古拙。古朴。4.真挚纯朴:人心不古。5.古体诗:五古。七古。6.姓。

开:1.使关闭着的东西不再关闭;打开:开门。开锁。开箱子。不开口。2.打通;开辟:开路。开矿。墙上开了个窗口。开了三千亩水田。3.(合拢或连接的东西)展开;分离:桃树开花了。扣儿开了。两块木板没粘好,又开了。4.(河流)解冻:河开了。5.解除(封锁、禁令、限制等):开戒。开禁。开斋。开释。6.发动或操纵(枪、炮、车、船、飞机、机器等):开枪。开汽车。开拖拉机。火车开了。7.(队伍)开拔:昨天开来两团人,今天又开走了。8.开办:开工厂。开医院。9.开始:开工。开学。开演。10.姓。11.开金中含纯金量的计算单位(二十四开为纯金):这条金项链是十八开的。[英karat]12.开尔文的简称。1开是水的三相点热力学温度的1/273.16。13.趋向动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a)表示分开或离开:拉开。躲开。把门推开。窗户关得紧,打不开。b)表示容下:屋子小,人多了坐不开。这张大床,三个孩子也睡开了。c)表示扩大或扩展:喜讯传开了。d)表示开始并继续下去:下了两天雨,天就冷开了。天还没亮,大家就干开了。

今:1.现在;现代(跟“古”相对):当今。今人。厚今薄古。古为今用。2.当前的(年、天及其部分):今天。今晨。今春。3.指示代词。此;这:今番。今次。4.姓。

成语评论

继古开今”这个成语,乍一听像是文绉绉的古董词,但它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近。比如某科技公司在设计智能手表时,特意参考了古代日晷的造型理念,用现代材质做出既有科技感又有东方韵味的表盘。这种“把老祖宗的智慧装进未来产品”的思路,不就是典型的继古开今吗?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费劲结合旧东西?答案藏在市场需求里——年轻人既追求新鲜感,又渴望文化认同,这种混搭恰好击中了他们的双重需求。

再比如苏州博物馆的建筑设计。贝聿铭用钢筋水泥搭建出传统园林的框景效果,让游客在穿过几何形长廊时,突然瞥见窗外一株百年老松。这时候问题来了:传统符号直接照搬不更省事吗?实际上,生硬复制会变成“仿古街”式的塑料感,而继古开今讲究的是提取精髓,就像把水墨画的留白意境转化成极简设计语言,既保留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

有个有趣的现象:现在中学生背古诗时,老师会让他们用说唱节奏来记忆。这算不算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我倒觉得这是继古开今的生动案例。当《将进酒》配上电子鼓点,年轻人反而更愿意主动接触经典。核心问题在于:继承的关键是让老东西“活”在新时代,而不是供在玻璃罩里。就像故宫胶带纸卖断货,说明老元素需要找到新载体才能真正延续生命。

最近遇到个创业者,他把《天工开物》里的纺织技术改良后,用在了环保面料生产线上。这个案例让我想到:继古开今不是简单的拼贴游戏,而是要在传统土壤里种出新品种。有人质疑这是否算真正的创新,但换个角度看,人类文明本就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叠加式进步。就像现代外科手术刀的设计,依然保留着宋代《洗冤录》记载的人体结构认知。

有个观察可能不太主流:继古开今最容易成功的领域,往往存在于那些被时代冲击却未被淘汰的手艺中。比如景德镇的陶瓷匠人,他们不再拘泥于仿制明清官窑,而是把釉里红技法用在太空主题雕塑上。这种突破看似离经叛道,实则让千年窑火找到了新的燃烧方式。或许真正的传承,从来都不是复制粘贴,而是像老树发新芽那样自然生长。

站在书店里翻看时,发现成功学书架旁居然摆着《孙子兵法现代管理应用》。这种跨时空对话印证了:经典之所以不朽,正因为它能不断被重新解读。继古开今的本质,或许就是搭建一座桥梁,让过往的智慧能持续参与未来的建造。当我们在科技加速迭代的今天,依然能从《道德经》里找到人工智能伦理的启发,这便是文明最动人的生长姿态。

"继古开今"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