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é
  • shéng
  • ér
  • zhì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ié shéng ér zhì

成语解释:原指上古没有文字,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治理天下。后也指社会清平,不用法律治国的空想。

成语出处:《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原始管理方法

繁体字形:結繩而治

英文翻译:govern the country without law

结绳而治的意思

结:[jié]1.在条状物上打疙瘩或用这种方式制成物品:结绳。结网。结彩。2.条状物打成的疙瘩:打结。活结。死结。蝴蝶结。3.发生某种关系;结合:结仇。结社。结为夫妻。4.凝聚;凝结:结晶。湖面结了一层冰。5.结束;了结:结账。归根结底。你不理他不就结了吗?6.旧时保证负责的字据:保结。具结。7.姓。[jiē]长出(果实或种子):树上结了不少苹果。这种花结子儿不结?。园地里的南瓜、豆荚结得又大又多。

绳:1.用各种纤维或金属丝拧成的条状物。2.特指木工用的墨线。引申指标准,再引申指按一定标准去制裁:绳墨。绳之以法。3.继续。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治:1.治理:治家。治国。自治。治标。治本。治淮(淮河)。2.指安定或太平:治世。天下大治。3.旧称地方政府所在地:县治。府治。省治。4.医治:治病。我的病已经治好了。5.消灭(害虫):治蝗。治蚜虫。6.惩办:治罪。惩治。处治。7.研究:治学。8.姓。

成语评论

结绳而治”这个成语,源自古人用绳结记录事件的传统,后来常被用来形容用简单方法处理复杂问题。比如某公司管理层遇到部门协作混乱时,负责人说:“与其搞复杂流程,不如‘结绳而治’——先让所有人每天口头同步进展。”这看似原始的做法,反而让信息传递更直接。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用数字化工具?结绳而治不是倒退吗?”其实成语的核心在于“化繁为简”的智慧。就像家里水管漏水时,第一时间用毛巾堵住裂缝再找维修工,远比研究水压计算公式更实际。关键不是否定技术,而是根据场景选择有效路径。

我曾在社区志愿者活动中观察到典型案例。组织者最初设计了包含签到、积分、评比的完整系统,结果参与者被规则搞晕。后来改为“每人每天完成一件小事后往玻璃罐投颗纽扣”,这种“结绳而治”式的可视化记录,反而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这说明当目标明确时,简单符号比复杂机制更能凝聚共识。

不过要注意的是,结绳而治不等于偷懒。就像用麻绳捆扎货物,如果绳子本身不够结实或打结方式错误,反而会造成更大损失。去年某网红餐厅用“顾客扫码自助下单”取代服务员,结果因系统故障导致订单混乱,这就是误把“简化”等同于“随便”的反面教材。

站在现代视角看,这个成语给我的启发是:解决问题的工具箱里需要同时装着“智能算法”和“手工麻绳”。与其争论哪种方法更高级,不如像老木匠那样,知道什么时候该用电钻,什么时候该用墨斗线。毕竟,能让房子不倒塌的,从来不是工具本身,而是使用工具的人是否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

结绳而治的造句

  1. 造句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2. 造句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3. 造句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
  4. 造句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蓏。
  5. 造句 结绳而治,安得镌文告成!夷吾又云:‘惟受命之君然后得封禅。